[LifeHack-18] 咖啡館師傅的啟示,如何正確跟他人學東西?


之前到花蓮旅行,回程時到了花蓮火車站,發現還有一個多小時才到火車時間,於是想說找一家附近的咖啡館坐坐吧!用 Google 地圖搜尋一下,發現附近有一家「安娜咖啡館」評價不錯,就試著走過去看看。

順著 Google 地圖走過去,一開始還有點懷疑自己有沒有走錯,因為那是一片大空地上座落著一家獨棟的房子,這真的就是那家咖啡館嗎?一推門進入,發現這家咖啡館的裝潢很氣派,有點像是大飯店裡的高級餐廳那樣挑高,座位排得很鬆,有著典雅安靜的氛圍,還有一個很大的咖啡吧台,老闆正在吧檯忙著沖泡咖啡。

我們找了個位子坐下後,老闆送上了單子,我照著平常的習慣點了杯單品咖啡,老闆一聽我要點單品咖啡,馬上把菜單拿走,跟我說:「如果您要點單品的話,我這裡有很多單品的豆子沒有寫在菜單上,要不要我跟你特別推薦?」我說:「好啊!」老闆就一一詢問了我想喝什麼口味的咖啡,然後推薦了我一款莊園豆子,我也就順從老闆的推薦。



本以為就是坐著等咖啡上桌,又沒想到的是,過了一會,老闆用紅酒杯裝了磨好的咖啡粉來給我聞聞味道是否適合,我覺得味道很香,而且發現老闆的粉「磨得比我平常粗很多」(我平常也很愛自己手沖咖啡),好奇間,老闆回去手沖好豆子後,送上了一壺咖啡,我一喝之下,著實驚艷!不只是口味完全符合老闆跟我說的期待,更重要的是還特別的順口,但有保留咖啡香。

於是當我們品嚐完咖啡後,我自己走到吧檯跟老闆聊天,我問老闆:「你剛剛的粉好像磨得比較粗?但是喝起來順口又有單品的韻味,你是用多少刻度去磨豆的呢?我回家也想試試看。」我本以為就是簡單得到一個磨豆機刻度的答案,沒想到老闆卻說:

「你趕車還有時間嗎?如果有時間,那我要跟你說說『咖啡不能這麼學的』。」

附註:知識的管理與學習真的都需要特殊技巧,歡迎延伸閱讀:



我一聽有了好奇,便說:「可以啊!你說說看。」於是這家咖啡館的師傅便侃侃而談:「一般網路文章可能也會直接給你一個所謂的磨豆刻度,但其實每一台磨豆機器都是不同的,每一款豆子也是不同的,到底什麼刻度好,其實有時候落差很大,所以更重要的是自己用舌頭去嘗試,如果這次覺得萃取太多,或許是刻度要粗一點,如果覺得太淡,那就要細一點,其實真的沒有標準,最好就是不斷調整,而不是硬要遵守一個刻度。

我聽完之後,深覺有道理,我自己一開始學習手沖咖啡時,也是照著書上或網路上指示的刻度去磨豆,但有一段時間都覺得喝起來有點太苦,直到有一天我決定磨得粗一點,才發現味道原來是可以依據我的喜好去調整的,不用真的謹遵教導。



但是不是說書上或網路上寫的就是錯的呢?

我倒認為也不是,而是那就是這些作者的「經驗」,但就像咖啡館師傅說的:磨豆機不同、咖啡豆不同、要喝的人喜好不同,甚至環境溼度空氣不同,都可以影響品味的不同。

所以我應該學的是這個經驗背後的邏輯、方法,而非只是照著這個經驗的結果。

就像我後來看到那家花蓮咖啡館的師傅把粉磨得比我想像粗,而且我偷看到他手沖似乎是不斷水的方式,我一回家,立刻重新嘗試更大膽的把豆子磨得粗一些,試試看不斷水手沖,發現咖啡又展現了新的風味。而我學到的是,或許我以後可以更大膽的嘗試不同手沖法,不要只是照著規矩走。



這也就像平常我們從書中、網路上、課堂上,去跟他人學習了很多經驗,有時候我們覺得他人東西有用,有時候我們覺得他人東西沒有用,但真相是他人的東西可以簡單分成有用無用嗎?或許關鍵不在他人,而是在「我們有沒有正確跟他人學習東西」。

如果我只是照搬他人的做法,就想達到跟他人一樣的結果,那有用是矇到,無用其實也是運氣。

但如果我可以跟咖啡館老闆一樣,是去觀察他人經驗裡的原理、想法、方法,然後也去觀察自己的經驗,兩者相印,並且嘗試從不斷調整中去學習,那麼我相信會更容易「學到」對自己有用的東西。

「學習」,還是需要他人的經驗來參考,但我們不是從他人去找規矩,而是從他人經驗去發現自己經驗裡的窠臼,去找到那些自己沒想到但他人有想到的東西,去用他人的方法調整自己的方法,只有這樣相互印證,才是能像那位咖啡館師傅所說的,真正泡出一杯自己覺得好喝的咖啡!

LifeHack系列文章歡迎參考:
轉貼本文時禁止修改,禁止商業使用,並且必須附上系列文章連結,與註明來自電腦玩物原創作者 esor huang(異塵行者),及附上原文連結:[LifeHack-18] 咖啡館師傅的啟示,如何正確跟他人學東西?

留言

  1.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2. "正確的"跟他人學習東西.真是個好觀點!!

    回覆刪除
  3. 也可以說,影響沖泡咖啡的因素其實非常多,從豆子的新鮮度/烘焙度/烘豆師的手藝/這批豆子的品質都是影響的因子,可能各佔不一的比例,當然磨豆機的刻度也是一個要素,但不會因為固定了刻度,就會每次都沖出想要的咖啡
    目前所知的,並不是絕對,只是我們還不知道有什麼影響的因子在裡面,那天突然知道了這個因子,就覺得我們所知的世界又開闊了更多

    回覆刪除
  4. 身為一個在花蓮的忠實讀者,看到esor寫到花蓮,真是很開心呀~
    歡迎常來!!

    回覆刪除
  5. 其實與博主,以前提得資料有效性取決於個人賦予價值的觀點類似,有些資訊覺得很對,覺得很讚,最後卻用不出,乃至忘卻。關鍵在於,與己何用的個人價值賦予

    回覆刪除
  6. 這讓我想到剛學習拍照的過程,總是想知道要開多少光圈 多快的快門 多少的ISO值
    後來才發現這數值根本在這個moment這個timing 所拍下的光影又是另一回事
    今天也經由Esor的分享知道 品咖啡也是M模式的道理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自己也研究過拍照,也是真有同感啊!

      刪除
  7. 1. 數千年前孔丘先生說了學與思:「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抱歉版大 ^o^)。雖然我沒完全搞懂他想說甚麼,但我能懂的就是,思跟學都讓我學了一票東西
    2. 有個模式可以跟是不錯,讓開頭比較容易。然後就會想到可以這樣嗎可以那樣嗎,因此學上一大票
    3. 「正確跟他人學東西」,我覺得改成「正確地學習」,好像比較貼近文章的意思?

    回覆刪除
    回覆
    1. 孔子說的範圍比較大,我這篇文章說的則是聚焦在是一個具體的範圍:他人的經驗是否值得學習?我的經驗如何與他人的經驗碰撞?

      刪除
  8. 非常能夠理解與認同呢!
    在我學習簡報的過程中,也有這樣的心得與體驗
    有些教簡報的文章會說簡報呈現3原則很重要,是魔法數字
    什麼要點都要分3項,字級該用多大等等
    可是其實這些有時候是方便記憶與歸納後的折衷說法
    真正還是要依自己的情境去做調整和試驗,我反而覺得在調整與試驗的過程裡可以學到的更多
    也才算是真正的學到

    回覆刪除
  9. 是这样的,说的不错。

    回覆刪除
  10. 反覆的調整找出最佳參數,但是這位師傅的調整方式超出經驗法則的時候,通常是摸索不到的。

    回覆刪除
  11. 你是我看那麼多的blog 中,最生活化最有after taste 的blog,
    blog 主,努力.加油!

    回覆刪除
  12. 簡單的說,就是不要光學,要做

    像跑步也是啊,網路上說,前足中足後足,調整呼吸,挑選跑鞋,等等等等
    我實際操作下去一兩年,發現,呃,其實跑得慢一點,很多問題都不是問題了

    深一層說,很多跑步的知識是為了配合"慢跑"產生的(某個定義說是>7km/hr,在我看算好快)
    如果採用"長時間小跑步",或者被日本人命名為 yukuri joginggu(不知拚對否) 的"超慢跑",姿勢?隨便!鞋子?沒差!呼吸?再說吧。結果?體力照樣不斷升級喔!!阿咧,那我以前跑那麼辛苦是跑辛酸低!?

    其實,是比賽/運動員的文化,影響到大眾化的其實一點都不慢的慢跑。這說來話長,想說的是,很多事情就是,要做了才有感覺...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為了避免垃圾廣告留言過多,開始測試「留言管理」機制,讓我可以更容易回應讀者留言,並更簡單過濾掉廣告,但只要不是廣告留言都會通過審核。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Google Maps 我的地圖完全教學!規劃自助旅行攻略

史丹佛大學 STORM 免費 AI 研究助理:一鍵自動蒐集資料、對話辯論、撰寫報告!

Slack 完整教學與上手心得:找到正確的團隊溝通之道

全家沖印、 7-11 列印照片誰好用?立可得與 ibon教學+比較表

Google NotebookLM 免費中文 AI 筆記實例教學,老師、學生、創作者利器

Google 表單自動關閉回覆教學:時間人數到達就過期

Miro 遠距工作開視覺會議的免費強大白板,專案圖解實例教學

Google 表單的 10 個專業問卷調查設計秘密教學

Excalidraw 免費 AI 生成流程圖,一鍵畫出知識圖表、專案流程、寫作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