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Buzz 官方版分享按鈕推出,你還在常常Buzz嗎?

google buzz (by 異塵行者)
什麼是Google Buzz?如果還不是很瞭解的朋友,可以參考本站之前的文章:「Google Buzz 初玩上手心得,在 Gmail、 手機地圖中的碎碎念社群」,如果想了解Google Buzz在分享過程的隱私權規則,則可以參考「在公開的 Google Buzz 與 Profile 中如何做好個人資料隱私設定」。

Google Buzz整合在Gmail推出後,雖然確實造成了一小股討論風潮,但也掀起用戶對於其隱私安全問題的疑慮,讓Google前一段時間不得不保守的調整Buzz腳步,讓一些太過度開放的功能有更多手動節制的選項。

或許是因為這樣,對於社群分享機制來說很重要的外部分享工具,一直到今天才看到Google官方推出相應服務:「Buzz 小工具」。


你可以在Buzz小工具中獲得「張貼至Buzz」的分享按鈕,或者是「在Buzz上追蹤我」的宣傳個人頁面按鈕。效果如下所示:






不過問題的重點是,大家現在還會常常使用Google Buzz嗎?歡迎大家留下自己的意見。我目前的使用頻率是,每次進入Gmail收信時 (每天固定時間約兩到三次),都會打開Buzz看一下推薦訊息,但真的不會把它當成像facebookTwitterPlurk那樣掛在上面使用了。

留言

  1. 我覺得Buzz在台灣的發展,應該就如同Wave那樣,雷聲大雨點小。或者更精確地說,應該是「三分鐘熱度」吧?就是台灣的使用者一陣討論熱潮過後,就泡沫化了。倒是中國網民還挺熱衷使用的,這不知道和中共的「網路金盾」是否有關?

    我現在根本不看Buzz了,就放著不管,XD。

    回覆刪除
  2. 我可是整天巴滋,因為辦公室鎖噗鎖推鎖臉書,巴滋是唯一能用的東西。

    而且沒有字數限制,有他的好處。

    回覆刪除
  3. 這倒是真的,
    我在Buzz上常常收穫最多的也是中國網友們的討論留言。

    回覆刪除
  4. Buzz 有其本質上的問題,但說跟 GWave 一樣個人倒是抱持著不同的看法。儘管兩者目前使用的人數或是熱潮都不多,但一個是挾 Gmail 原本為數眾多的使用者;另一個卻根本還在 "developer preview",必須向 Google 申請後排隊等名額,或是由擁有帳號者邀請才能拿到帳號的狀況下,光是從使用者基礎這一點來看就已經不對等了。

    Buzz 的問題,個人以為根本就是和 Email 封閉、隱私的本質相牴觸所造成的。Email 原本就是在封閉的狀況下,以私密的方式進行溝通,Buzz 卻很明顯是偏向 (Micro/) Blog 的概念,走向公開的分享為主。一開始 Buzz 推出時預設的資訊分享內容,就是上佳的例子。我們假設一個很有可能發生的情境,今天若我其實還在和某一任前女友保持朋友間的聯絡,因為不想引起誤會所以沒有讓我的現任女友知道,Buzz 上線後突然就把我常常透過 Gmail 聯絡的 contacts 互相 follow,並還公開了我 follow 誰與誰 follow 我的資訊,於是現任女友就看到了前任女友的 id 出現在 follower list 中。不論 Buzz 是否很快地就修正了他們的 privacy policy & mechanism,但這已經明顯地告訴了我們 Buzz 與 Email 的本質差異,卻妄想直接套用原本的消費者群體,會有現在這樣的市場反應實在不足為奇。

    而 GWave 除了原本就還在 developer preview,現在推出的 target 其實是 3-party developers,希望到了 Beta 或 Production 階段時,已經有許多的 Gadgets 來強化它的應用,甚至是企業級的應用。未來使用 Google App 的企業,不但可以架設自己 standalone 的 GWave Service,還可與上下游的合作廠商甚至是客戶的 GWave Service communicate,達到協同運作的目的之外。它原本的定位就不是網誌或單純的 social network 服務,而是一個協同運作(collaboration)平台,但這也造成了它具有較高的進入障礙,不易使用確實是它的問題之一,這部份必須有待未來不斷地 enhance,但 Google 並不是靠著當初開發出 Google Map 的澳洲團隊在獨力完成這個目標,他借重了開發者社群或公司的力量來力求完善,算是一個可被期待的作法。

    GWave 到底是不是三分鐘熱度,也許每個人還是看法不一,但至少以個人而言,目前就和兩組 communities 透過 GWave 來做 daily 的使用;而且正好一個是商務上的、一個則是休閒娛樂(線上遊戲)的。透過它,我們得以拋棄了 email 的資源重複與缺乏版本管控式的溝通模式;比起 forum 的討論,又多了更多結構性的相互連結以及版本管控,對於知識管理更為適合;而相較於 Wiki,它對於線上服務以及異質應用程式的整合又更具有彈性與發展性。個人對於 GWave 已經頗為依賴,對於它的未來發展也是有一定的期待。

    回覆刪除
  5.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6. 行動版上的 噗滋 其實還算不少人使用吧....
    也許是因為結合了地圖後就讓資訊有了地屬感...

    不過這個小工具竟然沒有整合到 Blogger 去就.......

    回覆刪除
  7. 這個討厭的東西
    早就把它關了

    回覆刪除
  8. 現在真的都不用Buzz了,偶爾去看一下。想要關掉。

    回覆刪除
  9. Re Davidoff :

    我也仍然期待Google Weave可以在協同合作的管理與流程上,提供更有效的幫助

    回覆刪除
  10. 我一般只在登录Gmail时附带看下Buzz,通过我都通过邮件客户端收取邮件,因此看Buzz的时候其实很少。

    回覆刪除
  11. 對小弟來講,Buzz 好用在於能發掘別人從 Google Reader 分享出來的好文章。例如本地一份報紙日前才報導北韓使用的作業系統是落後十年的,但原來有內地 Buzz 友數月前已經分享相關文章。而且因為 Google Reader (小弟愛用 Feedly) 能夠紀錄整遍文章,所以那些文章都是全文,格式亦可保持。

    Buzz 的 Google Profile 版和 Gmail 版都能以 https 瀏覽,所以內地版友無需翻牆就能使用。

    另外有個 Buzz 好像頗鮮為人知的用途(或是尚沒有用,所以沒有關注吧)。曾經有一段時間,網民能用 Unix 的 Finger 命令從別人的電郵地址查閱對方的基本資訊,就像是個人名片上的公開資訊。現在 Google 透過 Buzz 將這原理以 WebFinger 型式呈現。只要 Google Profile 是設成公開的,就可以用 curl (Linux 的一個下載命令,Windows 需另外下載) 取得聯絡人在 Google Profile 上所公開的資料。指令如下:

    curl http://www.google.com/s2/webfinger/?q=對象的ID@gmail.com

    (詳細請看原文:http://goo.gl/tMJ2)

    不知道 Google Profile 的「名片」將來會變成怎樣呢? =)

    回覆刪除
  12. 最近開始較為頻繁的使用BUZZ,是因為Google Map,用手機開Map找資訊,不經意看到很多小小的對話框,很有趣......所以也忍不住分享了我的... 直接顯示在哪兒發言的功能是plurk那些比不上的吧?!

    回覆刪除
  13. 雖然我不常用手機開地圖,但每次有機會打開時,真的會有衝動想要Buzz一下

    回覆刪除
  14. google buzz只用過兩次, 那是做站點推廣時用到的, 感覺一般般吧, 還是沒有facebook強大.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為了避免垃圾廣告留言過多,開始測試「留言管理」機制,讓我可以更容易回應讀者留言,並更簡單過濾掉廣告,但只要不是廣告留言都會通過審核。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Google Maps 我的地圖完全教學!規劃自助旅行攻略

Slack 完整教學與上手心得:找到正確的團隊溝通之道

全家沖印、 7-11 列印照片誰好用?立可得與 ibon教學+比較表

Google NotebookLM 免費中文 AI 筆記實例教學,老師、學生、創作者利器

史丹佛大學 STORM 免費 AI 研究助理:一鍵自動蒐集資料、對話辯論、撰寫報告!

Google 表單自動關閉回覆教學:時間人數到達就過期

用 AI 摘要影片重點是節省時間,還是浪費時間?我的實測心得

Miro 遠距工作開視覺會議的免費強大白板,專案圖解實例教學

Google 表單的 10 個專業問卷調查設計秘密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