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分類的方法:多一步資訊過濾,告別資訊爆炸煩惱

filter-00

之前在「Facebook 朋友名單分類方法回顧,與擁有好友列表後的應用教學」一文中詳細介紹了Facebook如何透過分類來限制分享、過濾資訊,而該文下方有朋友留言說到:「這麼複雜的設定~比較適合阿宅! 一般鄉民應該很難也很懶得去搞吧!? 」雖然我自己不覺得Facebook的分類有多複雜,但從很多朋友其實從來沒有用過FB分類功能來看,這確實不是親切好上手的功能。

或者也可以說,把任何東西「做分類」本身就是件麻煩事,但是今天這篇文章我就是想要深入的談談這件麻煩事;因為和手動分類帶來的一點點小麻煩相比:

不分類而導致資訊雜亂無章、過量爆炸,那才是真正更大的麻煩。

分類,講得當然是接收資訊的同時必須「自己手動分類」,不是依靠什麼演算法或自動過濾,必須要自己手動分類才能最終極的解決個人情報過載問題。

 

 

因為世界上沒有人知道你需要什麼,除了你自己!只有你自己可以定義自己的世界,而分類這個動作本身就是對於世界的定義。

 

 

所以我在Google Reader、Twitter、Facebook、Google Plus、Gmail上全部都有建立個人的資訊分類,這讓我在上網閱讀時總是能更有效率,也從來沒有發生過資訊爆炸無法負荷的問題。

在進行情報資訊「分類」動作時,依據我的經驗,則可以歸納幾個重點原則:

  • 1.分類是「漸進的」,不要一次完成分類:這是很耗腦筋的勞力工作,但我們不需要一次做完,可以慢慢來,每次收拾一點,漸漸把整個系統架構建起來。
  • 2.分類是「局部的」,不一定要把所有東西分類:有些無法分類的東西,有些重要性尚無法確定的人事物,都不需要有明確分類,只要先把重要的內容分類起來即可。
  • 3.分類是「彈性的」,隨時改變分類內容:分類永遠不會確定,隨時調整才能確保分類永遠對現在的自己有用。因此,也絕對不要為了什麼完美分類去浪費時間了。
  • 4.分類是「個人的」,有創意又符合需求:不要用老掉牙、大家都用的分類,要從自己需求出發,去想對自己來說最有用的分類法。
  • 5.分類代表「權重」,結合時間安排:心中對於不同分類之間的比重要有衡量,不可能所有分類都一樣重要,一定有即使時間不夠也要讀完的分類。

 

 

我看過不少朋友的Google Reader左方是長長一串訂閱網站名單,然後面對每天破千的新文章完全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其實很簡單,我建議一開始只要做一件事情,就是先建立一個資料夾叫做「每日必讀(或者你可以取任何你自己覺得可以代表這個資料夾重要性的名稱)」,然後依據你之前的閱讀經驗:

從你那一長串訂閱網站名單裡挑出你真的覺得值得每天看其文章內容的網站,放入這個最重要的資料夾中

只要做到這一步就好,其他訂閱網站以後慢慢建立分類即可(或者就擺在那邊也無所謂),只要有一個資料夾叫做「每日必讀」,這樣就能明確的知道自己應該先看哪些內容。

對不同的人來說,值得放入每日必讀的內容也不相同,但有一個共通的準則,就是不能夠以「這個網站很有名」來當做挑選標準,而要從你過去的閱讀經驗裡,找出那些「這個網站的文章我大多都想看」,這才是對你來說真正的每日必讀。

 

 

Google Reader的特質是可以在閱讀器裡看完文章全文,甚至直接做筆記整理,所以我在挑選最重要的分類資料夾時,是以文章的品質與論點的精采度來當做挑選標準,而且我在閱讀Google Reader「每日必讀」資料夾時大多也是一個完整固定的時間,不太會走馬看花。

相比之下,Twitter上我就有完全不同的分類標準,利用「Twitter List」這個功能可以分類追蹤對象:

這時候我會特別把願意分享、轉推我感興趣的優質訊息的人,分在一個我叫它做「Look」的List中。

基本上有了這個Look List,和裡面各種喜愛分享新消息的推友,我幾乎不可能錯失對我來說需要的重點新聞。而且這份List可以隨時變動,如果有人分享的數量太大而且對我來說無用的內容太多,我就會將他退出這個List,相對的,從社群互動中我也隨時幫自己的List補充新發現的優秀推友。

我自己的這份「Look List」就像是一個小型的傳播通路,關鍵的重大消息即使我沒有馬上關注到,但是它一定有起碼半天的發酵、傳遞、轉播時效,所以我只要偶爾拿出手機或連上網頁看一下這份列表,花不到兩三分鐘,立刻可以掌握前幾個小時內的重要消息。

 

 

臉書對我來說有很多美麗的誤會,最早期在Facebook還只有英文版、台灣還沒有人用時,它是我和旅居美國的好友們的聯絡管道。後來Facebook在台灣因為小遊戲而爆紅,我也在上面結交了很多玩遊戲的網友。到更後面許多同學、親人也開始玩臉書後,我在上面的人際網絡看起來真的就是八國聯軍。

所以我在Facebook上建立了一個叫做「親友團」的分類,完全就是以人際關係做為分類標準,只放入真正的親人,還有真正非常熟悉的好朋友。

而我在瀏覽Facebook時,就能從這個分類:

快速獲得這些最親密親友的完整近況,我也可以放心的跟他們分享我的所有事情。

我自己在閱讀Facebook時大概就是看兩個地方,第一個是先看「人氣動態」,由Facebook幫我主動挑出所有朋友、網友最近熱門分享的資訊。第二個就看看「最新動態」裡的「親友團」訊息分類來掌握好友近況。

 

 

Google+比較特殊的地方是一開始就要求你分類社交圈,加入對方到圈圈中的動作就是分類,因此在Google+裡面不存在沒有分類的情況。

另外就是Google+和Twitter、Plurk一樣可以隨意跟蹤任何人的公開訊息。於是像我自己有一個「Google+」社交圈,專門「收集」實際在Google工作的人員名單,透過這個圈圈來快速獲得Google+第一手新消息,而這些Google員工當然永遠也不會(也不需要)回加我。

Google+還在測試階段,所以很難確認這個工具可以用來滿足我的哪種需求?如果是真實社交互動來說Facebook的雙向黏性更緊密,如果是資訊傳遞來說則Twitter更加迅速即時。

但是如果以目前的Google+實際使用情形來看,它在發言時可以容許中型論述,並且留言討論會有一些迴響互動。所以或許可以像我一樣建立某些「達人圈」,專門收集追蹤那些在Google+分享獨特內容並且容易引起討論的人,以後就專門追蹤這些有趣的討論串,或者參與到裡面。

 

 

  • 小結:

前面我分享了在不同資訊、社群服務上的個人分類方式,而且我進行的不是鉅細靡遺的分類,相反的,上面是在追求「做好最重要的一到兩個分類就好」!

老實說分類到很細時,後面那些分類只剩下儲存的意義而已,但是網路世界什麼都可以「搜尋」,我們並不需要真的在資料夾裡翻找內容。

在網路資訊接收時代,分類關鍵不在於把所有的東西都分類好,而是在於找出對你來說最重要的東西,然後區隔出來,這樣就夠了。

所以這篇文章標題我說「多一步」,其實真的就只要多一步就好,建立好最重要的那個分類,其他都不是太重要,因為這時候你已經可以掌握關鍵的資訊,並且不被資訊爆炸所打敗了。

留言

  1. 請問異塵在 Google Reader 中會將一個網站分別分類的兩個資料夾嗎?
    假設我有一個部落格列為必看,然後怕在這個分類中漏掉,於是又重複分類在"中文部落格"中的分類,不知道好不好?謝謝你~~

    回覆刪除
  2. 樓上匿名的朋友:
    我來說說我的看法好了。
    既然已經列為「必看」了,我覺得沒有必要在其他分類中再看一次,因為這樣有點「為分類而分類」的感覺,無形中增加了自己的閱讀壓力。
    像我也有訂閱電腦軟體的幾個部落格,但是「電腦玩物」就只出現在「1st-Reading」的分類中。
    越俎代庖了~異塵兄請見諒。

    回覆刪除
  3. 呵呵,大家一起來分享心得是最好的\
    我自己也覺得不需要把一個網站分類在兩個不同資料夾中

    就像Chen Wing講得很好:「不能為分類而分類」
    這也是我這篇文章之所以說「找出對自己最重要的一兩個分類」
    分類的目的在於打點好自己的閱讀需求、順序
    而不是在對內容的屬性做分類

    例如你看我文章開頭圖片裡每個資料夾有區分01、02
    那個數字代表的就是我的閱讀順序
    如果今天時間只有30分鐘,就只讀01
    如果有一個小時,就延伸讀完02
    如果有一個半小時,就延伸到03
    依此類推,當然前面會更重要

    所以分類代表了閱讀順序時,如果有重複內容就不適當了

    回覆刪除
  4. 我好喜歡這篇文章
    感謝異塵大的分享!!!

    回覆刪除
  5. 嗯~假如有20個blog、10個twitter、3個噗友,內容大致都和「中文資訊」有關,其中10個品質優良、幾乎每天都會看;其他則是時間多、或突然想對中文資訊這方面深入研究才偶爾逛逛。這種情況您會怎麼處理這40個訂閱源的分類呢?

    回覆刪除
  6. 最近喜歡上行者許多篇介紹的時間、資訊管理的文章,看過之後發現有好多可以改進自己使用電腦的習慣,讓學習更有效率,實在感謝~

    回覆刪除
  7. @匿名:

    我的處理方法應該還是和這篇文章一樣,
    blog就是用google reader訂閱,是以文章為中心
    而twitter上跟蹤的是用戶分享、轉貼的內容,是以人為中心

    所以那10個品質優良的,不管是文章或人,
    就是在GR或Twitter中建立一個意義上是每日必讀的分類即可

    至於其他可能隨時有特殊需求的,例如我最近在研究google+
    那就彈性的設置一個新分類,專門收集在討論這方面主題的資訊來源即可,當我不需要時則可以解散這個分類

    回覆刪除
  8. 感謝異塵大。我個人是覺得,現在缺的不是資訊,而是你需要的資訊。所以GOOGLE出現了,他提供大量的資訊可供搜尋。接下來,就是針對個人不同需求的準確資訊提供。這個部分,GOOGLE也在努力,但是GOOGLE再怎麼努力,也是沒有辦法取代人腦自己的決定能力。所以分類是很重要的一項能力呢。

    回覆刪除
  9. 可是有時會重疊耶...比如親友的 blog 就是以人為中心,而這是用 Google Reader 訂閱的。

    而且我基本不上 Twitter 或 Plurk,都只用 GR 訂閱 Twitter 人物的發言,因為 Twitter 的介面不如 GR 方便瀏覽大量訊息。而且要分享到其他地方,或想加標記、分類的時候,用 GR 比較方便。

    以你舉的例子「01.每日必讀」和「02.中文資訊」,那麼一個我每日必讀的中文資訊 blog 要放在 01、02,或都放?又如某個以分享中文資訊相關訊息為主的 Twitter 友應該放在?

    回覆刪除
  10. 你每日必讀的就放在「01.每日必讀」就好
    不管他的屬性是什麼,只要是你的每日必讀,就是只放在每日必讀即可

    分類的目的在於讓你知道以後閱讀的順序
    分類針對的是你的需求!而不是內容的屬性

    分類絕對不是在對內容本身的屬性做分類,那沒有意義

    回覆刪除
  11. 哇~這篇超喜歡的XD
    因為最近我也「超級統整大分類」了一次,在這之前,我的Google Reader也是有分跟沒分一樣,左邊一長串Blog,又常常忘記看,未讀都不知道破幾千了XD(它都顯示1000+啊= =)

    分類是好習慣啊......!

    回覆刪除
  12. 不過按屬性分類也未必沒意義耶。比如「中文資訊」的訂閱項目中搜尋某個關鍵字的時候,「每日必看」的項目如果沒有加進去就會漏掉。

    回覆刪除
  13. 這個思維也沒錯

    但是這裡有兩個立場:
    1.依據閱讀需求、權重、時間來分類
    2.依據以後查找的需求來分類

    從哪個立場出發,可能會有不同的分類方法
    如果是我的話,如果想要顧及兩者,
    那我會明確把這兩種分類方法做出區隔

    例如本文圖中有標上01、02~~數字的,那是閱讀需求的順序,所以裡面的內容絕對沒有重複干擾

    但是事實上在我的Google Reader下半部沒有截圖之處,我是有進行查找需求分類的,這時候就是另外一個重新分類的方式~

    不過,
    我這邊建議與其從「資訊來源」去做「查找需求」的分類,
    不如把你已經看過的好文章進行「查找需求」的分類(這時候要運用tag),這樣以後查詢時會更明確

    回覆刪除
  14. 1. 先設定「目的」,再按照目的去分類;
    2. 套入「行程」去做分類,每日、每周、周末...etc
    3. 不要想做到完美,可便於使用就好

    回覆刪除
  15. 嗯嗯,這是非常棒的分類方法啊,感謝你的分享回饋

    回覆刪除
  16. 嗯,謝謝您的分享^^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為了避免垃圾廣告留言過多,開始測試「留言管理」機制,讓我可以更容易回應讀者留言,並更簡單過濾掉廣告,但只要不是廣告留言都會通過審核。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全家沖印、 7-11 列印照片誰好用?立可得與 ibon教學+比較表

Google Maps 我的地圖完全教學!規劃自助旅行攻略

Slack 完整教學與上手心得:找到正確的團隊溝通之道

Google NotebookLM 免費中文 AI 筆記實例教學,老師、學生、創作者利器

畫張圖說得更清楚! Napkin 用 AI 幫你的簡報文章手繪視覺思考圖

Google 表單自動關閉回覆教學:時間人數到達就過期

為什麼大家愛用 Trello ?最佳整理教學讓事情井然有序

Miro 遠距工作開視覺會議的免費強大白板,專案圖解實例教學

最簡單養成習慣方法是「解決問題」,不靠時間表、獎懲與意志力

Excalidraw 免費 AI 生成流程圖,一鍵畫出知識圖表、專案流程、寫作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