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越過高牆,新媒體,正在路上

每當有人說:「我要做新媒體」,我常常想,那是什麼意思?

一個以網站為核心的播報平台就是新媒體嗎?電視報章有了網路版或 App 就會變成新媒體嗎?多製作一些有趣的影片、懂得網路群眾的品味、操作社群的傳播,就是新媒體嗎?

當有人批評中國時報媚中,自由時報深綠,蘋果腥羶, ETtoday、 NOWnews 八卦媚俗,或者許許多多的媒體報導錯誤、缺乏國際觀,那麼難道這些的反面就是新媒體?難道獨立報導、公民記者、觀點不同就是新媒體?我常常在思索著上述的問題。

不過在這幾天的青年佔領立法院事件中,似乎上述的疑惑得到了某些啟示。然後,在今天早上聽到廣播裡的主持人說,他進去和裡面的學生攀談,發現立法院裡的學生不只懂得掌握充分資訊,善用網路工具,而且還懂得統整分析,形成策略與論述

我恍然大悟,我們其實都不是新媒體,我們只是已經活在一個新媒體的世代交替之中。




什麼是新媒體?

就是當電視記者還無法進入播報,或者 SNG 車無能為力,甚至是無法獲得主流媒體立場的青睞時,我們看到立法院內的學生與各界人士用行動裝置把立法院內的即時影像傳播到網路世界上,並且在社群上瞬間傳播,獲得極大的收視率,以及引起了後續大量且持續的迴響。

一台 iPad、不用腳架、一個免費的 UStream 網路直播服務,和連得上線的網路,即時完成了一次電視台必須高價才能完成的直播,而且現在(2014/3/21清晨)還一直持續播送著:http://www.ustream.tv/channel/longson3000





然後昨天我回到家裡,聽到客廳裡正在看電視新聞的父親罵到,你看看(電視新聞裡)這些學生就是在立法院裡破壞公物。

我轉頭看向房間裡電腦的螢幕畫面,很少有什麼波瀾的立法院直播畫面裡,學生成群排列待在議場的中央空地板上,主持人要求大家不要隨意走動、好好坐好,並且分配工作,看起來一點都不激昂。

彷彿兩個世界,但不同視角產生的不同報導,以及引起的不同反應,正在我的眼前發生。

我發現,只要我願意打開自己的眼睛,多花一點力氣和時間,我可以看到不同的世界觀。


「世界觀」難道一定要講國際新聞才有世界觀嗎?真正的世界觀,是說我願不願意放下成見,試試看用不同的角度看世界。

各種事件資訊彙整:http://hackfoldr.org/congressoccupied/




甚至更進一步的,如果我有自己的看法時,如果我發現一件我認為有意義的事件時,我發現自己手上已經握有把他們傳播出去的工具。

只要我願意說,各種社群平台、部落格、線上發佈服務,都是我可以傳遞訊息的通道,並且找到看這件事情的人、針對議題對話的人。





力量,可以在每一個不同的時刻、不同的地方發生。

他或許還是有限制,但是這個限制變得很小,而且不再掌握在少數的通道上,一個真正的「無冕王」時代來臨,如果你想當一個記者、你想討論一個議題,你不需要依附任何「品牌媒體」,你不需要把權力賦予職業記者,你可以自己來。

大眾媒體這個詞彙不再有意義,因為媒體就是大眾。

線上協作的地圖:http://goo.gl/Vlek4H




上面這些圖片裡的「報導、資訊、新聞」,都不出現於電視、報紙,而是一個人、一小群人透過各種不同網路科技工具,把知識凝結起來、議題傳遞出去。

這就是一個新媒體的世界。所有人都已經參與其中,包含各種時報、各種電視台,以及各種自稱新媒體的網站,還有我們,都一樣參與其中。

我們要學會的不是把自己變成新媒體,而是學會「怎麼在新媒體的世界去看?去想?去發聲?」。




「新媒體」推倒的不是任何一個媒體,而是媒體傳播的高牆。

新媒體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沒有一元的觀點,沒有毫無立場的論述,但我們現在可以更容易找到更多意見來比較、可以挖掘更多資訊來思考,可以透過表達與辯論來產生更好的意見,去衝撞原本意見的霸權。

新媒體不是一種工具,而是一網通路
新媒體不是你我,而是大家
新媒體不是特定立場,而是一種態度

新媒體,正在路上,並且他會永遠在路上。不斷產生支流又不斷納入岔路,跑在裡面的人不斷替換,有時合作有時競爭,不時改變前進的方向,但每條路上都有人,當我們鏡頭不斷拉高後退,鳥瞰那整個錯綜卻活絡的景象,我們會發現原來這個世界這麼廣大,而到處都有努力跑步的人,我們讚嘆這樣的場景。

我們終於知道,自己並不孤單,但是也看清自己選擇的路並非唯一的路,可是因為交通的進步,現在我們可以自由變換道路前往他方,並且找到其他路上的夥伴了!於是,我們就看到了新媒體。

2014/3/22 延伸補充:後來反覆讀自己這篇文章,發現我漏掉一個重要的服務:「服貿東西軍」,該網站將臉書上針對服貿議題正反兩方的意見並陳,同時播送,讓人看到一個多元觀點的脈絡,而這個現象本身正是「新媒體」的一種體現。

留言

  1. 這次旺中的舉動也讓我們更加感覺到台灣媒體的腐敗,媒體掌控人民太多了。
    洪仲秋案因為媒體報導而廣為人知,也因為媒體不報而銷聲匿跡。捧紅圓仔、捧紅與毀滅胖達人、針對鼎王、酒駕累犯肇事逃逸對媒體施壓、捧紅雷神,到今天的學運被抹黑……
    有多少民眾被媒體的放大手段給控制了自己的思考能力?過去有多少偏見都是被媒體促成的?
    台灣迫切地需要一個能夠提供中立資訊,不是主導民眾方向,而是引導民眾思考的媒體管道

    回覆刪除
  2. 文中提到。

    新媒體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沒有一元的觀點,沒有毫無立場的論述,但我們現在可以更容易找到更多意見來比較、可以挖掘更多資訊來思考,可以透過表達與辯論來產生更好的意見,去衝撞原本意見的霸權。

    這段很棒。
    但相對的,做到的人有多少?

    常常聽到在評論報章雜誌的客觀、公正性,但在新一波的各方通路的推播下時,有沒有把握做到呢?
    在按下發佈時的時候,有沒有人能絕對做到不帶有任何主見呢?
    也許有人認為應當如此,但這不就跟就報章雜誌做的一樣?

    看一則新聞就相信的人有,看一則轉 PO 文章就相信的人也有。
    資訊來的容易,推廣的更迅速,我們更要仔細分辨其中的正確性。
    我們是在其中撈出正確的觀點,還是在這網路的浪潮中隨波逐流?

    以上,目前避免的方式也只有靠說的人與看的人自身努力。
    在更容易傳播的時代,還有發展的空間。
    希望未來能更好。

    -------
    是有感而發,也可說是無病呻吟。
    如有失禮之處,請多包涵。

    回覆刪除
    回覆
    1. 你怎麼好像沒搞清楚「這個世界沒有一元的觀點,沒有毫無立場的論述」、「評論報章雜誌的客觀、公正性」差在那裏? 這篇文章強調的是多元帶來的更多可能、更多認識與面向,不是在說新媒體就比較公正客觀,還最好每個轉文發文的人不可以有立場。

      刪除
    2. 是的,我想說的其就是沒有媒體應該被叫做「新媒體」,「新媒體」代表的是這個現象、這個通路,作為閱聽者,我們不應該再要求媒體給予我們最後答案,我們應該自己去尋找、自己去討論,這才是新媒體

      刪除
    3. 媒體的權威性已經被網絡工具給擊破,再小的個體,也可以發出聲音。

      刪除
    4. 即使PO文發言有主觀性,也好過一家獨大或聯合壟斷。
      為了特定利益,全部集中火力挑對他們有利的去報導。

      大陸為什麼要有綠霸、長城,就是為了要減少其他可以閱聽的管道。
      你能接觸的管道越少,知道不同可能性的機率就越低。
      就越好騙、越好哄、越好拐。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詐騙集團。
      每次都逼人去提款機按東按西,卻不准你把電話掛下。
      因為他要佔用你的電話線,不讓你接觸其他可能查證的管道,其他相關的角度、資訊。
      也不讓你有任何緩衝時間,去尋求其他求證管道。


      只是覺得重點不是主觀不主觀或預設立場。
      而是資訊是否開放,是否有公眾可以自由發出各種看法、想法。

      不要被固定的大公司聯合壟斷控制資訊。
      如果活在當今已經電腦發達、3C產品逐漸成熟的世代。
      還只是以報章雜誌為主,電視台新聞為主。
      其實有點浪費這個世代更自由的資源與工具。

      多方參考好過只聽信一種,交給自己死靠後再決定要信誰的甚至觀望,不是比較好嗎?

      刪除
  3. share from HONG KONG

    post852:

    一雙拖鞋一台iPad 擊潰主流傳媒 反服貿事件見證「第五權」崛起



    台灣學生今次佔領立法院之舉,所以能取得外界關注,很大程度乃依靠網絡串連,因此有人稱之為「台灣的苿莉花革命」。


    當中,尤以議場內的網絡直播,堪稱轟動全球,至今超過170萬人瀏覽。有台灣網民於facebook上傳一張照片,內容是一雙拖鞋夾住一台iPad,原來這次直播背後,只靠一雙拖鞋固定一台iPad拍攝。


    此外,事件中有一位台大新聞系女學生,以流利英語於現場報道,並將影片上載至美國CNN iReport網站,令人想起日前瘋傳的烏克蘭少女求助短片。該名女生的報道旋即引起各國網民討論,CNN亦有為反服貿事件開設專區,關注事態發展。隨此之外,亦有多位學生模仿電視台記者,輪流解說議事廳內狀況。以上種種,足見網絡傳播的威力。


    拒受政經商業勢力影響


    過去,大眾媒體一般被尊為掌管「第四權」,即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監察權。而近年受到網絡力量加持,更有「第五權」應運而生。


    第五權的概念由西班牙記者Ignacio Ramonet所提出,其實即是網絡公民媒體。傳統大眾媒體邁向集團化,易受政經勢力左右及收編,又或為商業利益犧牲公眾利益。公民透過網絡發聲,令遭到刻意忽視或低調處理的議題重新展現。


    以本次台灣反服貿風波為例,主流傳體多被詬病反應緩慢或抹黑學生。學生以網絡戰術訴諸全球,以一雙拖鞋及一台iPad擊潰台灣傳媒,加上網絡瘋傳的「懶人包」,成功引起海外廣泛關注,證明第五權乃不容忽視的監督力量。當然,最理想的情況下,公民媒體和主流媒體不應處於敵對位置,而是互補長短。


    http://www.post852.com/%E4%B8%80%E9%9B%99%E6%8B%96%E9%9E%8B%E4%B8%80%E5%8F%B0ipad%E6%93%8A%E6%BD%B0%E4%B8%BB%E6%B5%81%E5%82%B3%E5%AA%92%E3%80%80%E5%8F%8D%E6%9C%8D%E8%B2%BF%E4%BA%8B%E4%BB%B6%E8%A6%8B%E8%AD%89%E3%80%8C/


    回覆刪除
  4. 這是個人民的社會,由於現在屬於自主的年代,所以每個人都有發聲的機會說出自己的心聲,媒體讓我們學著做自己,因此,媒體的進步,讓人民成為公民記者的時代,為媒體撰稿。而由此,人人做主,媒體就是個人媒體,世界就顯得多元與複雜(雖然本來就很複雜),與更多變化。部落格的誕生以及微網誌的出現,還有 YouTube 的個人頻道已經讓我們知道科技帶來的「我世代」是顯得開花結果。

    回覆刪除
  5. 但我覺得新媒體的侷限在於 由於發佈的渠道太方便和廉價,導致很多人為了吸引眼球和點讚率而不惜製造虛假消息。並且所謂的公民記者並不具備記者應有的職業操守和職業道德,他們缺乏嚴謹和專業的考證精神所以造成資訊氾濫的當下出現一大堆垃圾資訊。
    誠然,新媒體有助於讓大家看到更多元的視角和觀點,有助於立體全方位地還原事件本身,但同時也讓民眾花費更多時間去篩選,過濾垃圾訊息。
    可以說有利有弊吧。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為了避免垃圾廣告留言過多,開始測試「留言管理」機制,讓我可以更容易回應讀者留言,並更簡單過濾掉廣告,但只要不是廣告留言都會通過審核。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全家沖印、 7-11 列印照片誰好用?立可得與 ibon教學+比較表

Google Maps 我的地圖完全教學!規劃自助旅行攻略

Slack 完整教學與上手心得:找到正確的團隊溝通之道

Google NotebookLM 免費中文 AI 筆記實例教學,老師、學生、創作者利器

畫張圖說得更清楚! Napkin 用 AI 幫你的簡報文章手繪視覺思考圖

Google 表單自動關閉回覆教學:時間人數到達就過期

為什麼大家愛用 Trello ?最佳整理教學讓事情井然有序

Miro 遠距工作開視覺會議的免費強大白板,專案圖解實例教學

最簡單養成習慣方法是「解決問題」,不靠時間表、獎懲與意志力

Excalidraw 免費 AI 生成流程圖,一鍵畫出知識圖表、專案流程、寫作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