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沒那麼糟!做三個數位步驟讓我面對自己重新出發

有時候當我愈想要求好心切時,反而愈容易把事情搞砸。

當我回顧我自己生命中那些最後沒有辦法完成的事情,總會發現在那些關口,我最常出現的情緒就是不斷的自我否定,而如果仔細去思考那時自我否定的心情,會發現大多時候是來自於對「過去的自己」的否定,於是連帶的對「未來的自己」失去了動力,並且讓「現在的自己」停滯不前。
生活、工作總是有不如人意的時候,而且有時候這些錯誤我們很清楚就是我們自己造成的,面對自己一手引起的失敗是必要的,深刻的反省自己也是必需的,認知到自己的責任、了解自己的不足,這都是「有益的想法」,不是什麼事情都能樂觀帶過。
但是,如果自己一直陷入「我真的好糟」、「為什麼我之前不那樣做」的情緒,這就是我們很多想做的事情最後都無法真正做到的原因。那麼,從我自己個人的經驗出發,我會怎麼用自己最擅長的數位工作方法,去解決這樣的困境呢?




如果最近這一年有持續追蹤電腦玩物的朋友,應該會發現電腦玩物有一點不同,開始寫一些和數位工作有關,但更著重於反思的文章:
所謂的工具、方法本身,都是為了解決我們現實生活、工作的問題而存在,但要解決生活與工作的問題,也要認識到自己個人的問題,而我的嘗試是利用什麼樣的工具、應用什麼樣的方法,也能回頭對自己個人產生一些改變。





  • 關於過去的自己:幫自己留下追蹤記錄很有用

很多事情,不是依靠意志力就能做到,或者說要培養意志力同樣是有方法、有技巧的。用腦袋去說服自己:「我沒有那麼糟、我還可以。」這個難度有點高,所以很多時候我們需要一些明確的證據,證明自己真的還有可取之處。

我之前在「如何有效?我從這款瘦身App 領悟的把事情做到的訣竅」這篇文章中,分享了我自己「減肥/時間管理」的心得,那段經驗裡有個真實的故事,在每天要控制卡路里攝取的過程中,有時候貪嘴而多吃了一些零食,這時候罪惡感便油然而生。

於是我就打開自己每天記錄的卡路里攝取 App,常常會發現,其實今天的攝取量也不會超過太多,只要不要繼續額外吃零食就好,或者從一整週的記錄來看,其實多退少補下,也還沒有超過規定的數量。於是,罪惡感便消失了,也有動力繼續堅持下去。

很多時候「暫時的」罪惡感會讓我們把自己想得比真正的自己更糟。

我們會把缺點極大化、把後果極惡化,但其實事實不一定如此,所以如果有一個「長期記錄」的追蹤工具、統計報表,這時候我會趕快翻開數據,讓數據證明自己。




  • 關於現在的自己:學會封存,才能繼續

封存是很重要的數位工作概念,無論是封存過期的郵件,或是封存你的筆記,封箱收存那些已經無用的,會阻礙前路的坑坑洞洞,那麼我們的流程才會更順暢。而對於失敗,也要懂得把他們封存。關鍵是封存其實是兩個概念的組合:

  • 一個是「記錄保存」。
  • 一個是「從眼前清除」。

有時候我會給自己立下一些目標,例如每週讀一本書,然後我把這樣的目標寫在行事曆或待辦清單上,過了幾個月,發現自己做不到。一件事情還好,然而很有可能我們的待辦清單、行事曆或是電子郵件清單上,累積愈來愈多那些想做但一直做不到的事情,或是做到一半的事情。這時候,我會把這些事情封存起來:

  • 1.從待辦清單上移除,不要一直出現而累積罪惡感,認知到現在的自己還沒準備好。
  • 2.但也不是真的移除,而是封存,也就是在另外一個地方儲存起來。

「封存」是很棒的心理釋放,一方面我決定暫時不做了,放現在的自己一馬;但是另外一方面我知道自己還有機會,我把目前做到的程度、做過的記錄儲存下來,放進「封存箱」,留待下一次我又一時興起時再度嘗試看看(這個封存箱可以在郵件、在待辦清單或行事曆工具,或是在筆記服務中)。

「減少罪惡感」和讓自己「沒有罪惡感」是不一樣的。

我們不能把自己是錯的地方當作沒有這回事,所以不要用樂觀的想像去忘記自己的錯誤,而是如果有一個數位工具可以幫助自己把這件事情封存起來,在這個當下時間點可以繼續向前,但是在未來又能緊記失敗,那麼會是一個更健康的方式。




  • 關於未來的自己:用新的行動激勵舊的行動

之前我在「把這 10 件「不重要的事情」寫進筆記,讓人生更有動力」這篇文章裡提到,我會把很多不是和工作正相關,但是自己想做、自己喜歡做,或是跟自己生活更相關的事情筆記下來。

尤其在面對失敗挫折時,利用另外一個領域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來彌補,是讓自己更快擺脫憂鬱心情的好方法。當然,問題需要去解決,可是在自己感覺自己很糟時,也沒有心情真的去解決問題本身。這時候不如換一個問題,讓自己去達成另外一個小小成就,這樣通常可以更快轉換心情。

我自己的經驗是比起放空自己,「獲得成就感」更容易從挫折情緒中復原。

所以當我在工作上面對到問題時,即使已經沒什麼時間了,但我常常反而會先空出時間,做一下自己想做的其他任務,可能是寫一篇好的部落格文章,可能是去完成一個拖了很久的生活計畫。

總之不是放空,而是真的去完成另外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情,並且這件事情是一個可以帶來成就感的任務。那麼當這個任務完成時,就可以帶著信心回復的自己,回頭把原本的問題在更好的情緒下解決,雖然不是說所有問題都能因此迎刃而解,但起碼不會因為自己的情緒而永遠停滯不前。

然而,這裡就回到一個重點,我們一定要平常就努力的把所有自己想做的事情筆記下來,因為如果不筆記,那麼在需要時,我們不可能知道自己還可以做些什麼?




  • 小結:我們面對的不是工具,而是自己

即使在工作中、生活中,無論與人面對面溝通,還是要解決各種任務、處理各種問題,其實在這些難關之前,我們真正要面對的都是我們自己。對於使用工具也是一樣,在運用工具時,我們優先要處理「自己」。

而利用三個步驟的方法:
記錄過去的自己-封存現在的自己-啟動未來的自己
透過好軟體來追蹤自己其實也做了很多努力,利用雲端服務來幫助自己暫時封存現在無法做到的事情,並且善用筆記工具準備好那些可以激勵自己的行動。那麼我們就可以在下一次覺得自己好像很糟時,啟動這樣一個流程,試試看能不能讓自己減少罪惡感,更快更好的啟動下一步。




留言

  1. 我的方法是暫停,既然面對的是自己,就不要去著墨工具的使用,而是自己的方式,自己的定位,自己的方向,自己所想,所做的每件事。我一直學會自我反省,不要太執著過去的任何事情,但是要從過去的發生的事身上,學會那是怎麼樣的意義。

    工作就是要有動力,要有意義存在,你所做的每件事才會支撐你走下去!我寫文章的動力,就是靜靜的思考內心的自己的未知。

    回覆刪除
    回覆
    1. 是的,不過你提到的自我反省、從過去發生的事情上學習、讓每件事情支撐自己走下去,這其實也都一樣是要落實在某些適合長期儲存管理的工具上,要不然也無從做起。

      刪除
  2. 我所從事的行業是中文領域的教職,對於數位工作方法很感興趣,也想未來在職場上推廣,現在想就「封存」這個概念跟站長請益。
    1.若將一篇課文視同一篇專案,總是會出現某A課文在今年上過,明年接新的班級又要再上一次,倘若今年將a課文資料夾封存,明年再上一次時可以再次提領出來嗎?
    2.延續第一個問題,教學資料的收集是在日常生活不斷尋找,若是看到某筆B資料跟已經封存的課文相關,有辦法直接加入那一個封存的資料夾嗎?
    3.前面兩個問題是就單一篇課文來講,但這個問題是就需要橫跨不同課文所提出。倘若某一C觀念的資料在a.b.c三篇課文中都能用上,甚至不是在同一年,而是橫跨二~三個年段,請問這筆資料該如何處理?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真的是個很棒的問題,我在 evernote 個人知識庫的管理上也常常思考類似的概念。我的方法是:

      1.第二次遇到需要同樣的資料,我會從封存裡提領出來,或是複製過去有用的內容,或是直接在舊筆記上新增內容(但這時就筆記會從封存區進入行動區),這樣就保持資料的累積、改進、優化的過程。
      2.資料確實是隨時累積收集的,我會把新的相關資料,加入舊的封存筆記中。如果真的相關,我就會持續補充。
      因為,所謂的封存,不是說這些資料沒用了,也一樣是為了未來有一天需要時,可以拿出來使用的過去經驗,所以當然可以持續的新增與補充。
      3.所以我最新的 evernote 整理方法,會把三篇課文的「專案」用標籤來管理,這樣就能把C觀念資料加上abc三個專案的標籤,讓一個資料可以適用所有專案了。

      刪除

張貼留言

為了避免垃圾廣告留言過多,開始測試「留言管理」機制,讓我可以更容易回應讀者留言,並更簡單過濾掉廣告,但只要不是廣告留言都會通過審核。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史丹佛大學 STORM 免費 AI 研究助理:一鍵自動蒐集資料、對話辯論、撰寫報告!

Google Maps 我的地圖完全教學!規劃自助旅行攻略

Slack 完整教學與上手心得:找到正確的團隊溝通之道

全家沖印、 7-11 列印照片誰好用?立可得與 ibon教學+比較表

Google NotebookLM 免費中文 AI 筆記實例教學,老師、學生、創作者利器

Google 表單自動關閉回覆教學:時間人數到達就過期

畫張圖說得更清楚! Napkin 用 AI 幫你的簡報文章手繪視覺思考圖

Google 表單的 10 個專業問卷調查設計秘密教學

Google Gemini Deep Research 實測比較:自動蒐集資料、推理分析、撰寫報告的 AI 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