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把生活變成任務,就能贏得意想不到的成就感!
放鬆不是放空,隨興不是隨便,我們常常錯誤的理解了生活這件事,你應該要 Hack 你的生活 ,也就是把生活任務化。或許你會覺得這樣好像有點嚴肅,但當我試著這樣做的時候,我發現這方法帶來許多的優點,今天這篇文章我想分享的心得就是:「生活也應該計畫。」
啊?你可能會說:我的生活有計畫啊!我常常想著唸著許多生活裡要去做的事情。
不!不能只是用想的,而是真正的計畫,白紙黑字像是你在辦公室裡會做的那樣,把你生活裡想做的事情寫下來,設定目標,在行事曆填上進度,規劃執行步驟,聯繫可以幫助你的人,這樣的生活才是一個真正的計畫。
生活本來就是一種人生的任務,人生則是我們一輩子要面對最重要最龐大的專案,試著像是正確的職場專案管理那樣執行自己的生活專案,可以幫助我們獲得更大的成就,或者,不要想得那麼功利,起碼這樣做,可以獲得超乎想像的「成就感」。
而這樣的「成就感」,將是我們人生路上最棒的刺激與動力。
- 一、當生活變成任務, 工作與生活將獲得時間平衡
2023/11 更新:讓大腦重新開機:在這 4 種焦慮超載困境下,我的心智重啟策略
這樣做有一個立即可以看到的優點是,當生活也開始計畫,更容易獲得工作與生活時間分配上的平衡。
如果我們總是把生活時間當作自己休閒的時間,而不是當作自己的人生任務時間,我們的計劃表裡永遠只有工作,而沒有任何真正有意義的生活計畫,這樣也無怪乎我們無法真正把「自己的時間」運用在更多的「自我實現」上,
也難怪我們會把做不完的工作任務一直「丟進」生活的時間表裡去完成,因為我們的生活時間表裡「空空如也」。
舉個例子,如果我今天想閱讀一本書,我不能只是隨著高興時去閱讀,我應該「把閱讀變成一個生活任務」,開始規劃我想要什麼時候讀完?那麼我每天要規劃多少時間去閱讀?而這段時間可能可以安排在什麼時候?例如回家的晚上倒完垃圾後 9 點到 10 點。
這樣一來,當我安排工作時,我看到時間表,會知道晚上 9 點到 10 點這段時間已經「被預約了」,我就多了一個警覺,知道自己不應該濫用這段時間。
當我們開始知道「自己在生活中想要做什麼」,並且這些想要不再只是空想,而是一個一個有具體計畫的任務時,我們的生活時間就能被填滿,我們的生活時間就變成自己的「神聖時間」,不再能輕易被自己拿來用在工作上,這對時間的平衡是更好的作法。
生活裡獲得的成就感是超乎想像的重要。
這些不是來自於他人所給予的讚揚,而是來自我們內心之中,完成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的感動,常常能夠支撐我們前進的動力,即使可能只是很簡單的生活任務。
當我把自己生活裡許多的想要、需要,具體的變成待辦清單上的任務,然後在實際的規劃與執行中一一完成他們,這時候彷彿自己獲得了「像是遊戲裡一樣的分數」,而這些分數可以幫我們對自己的評價加分。
尤其當我工作上遇到許多挫折,工作的進度因為自己的失誤而延宕,或是職場上沒有達成自己的目標時,這些「生活任務的分數」尤其重要,把他們算進我的人生總分裡,讓我總是可以在最大的挫折時也不至於零分,甚至總能超過 60 分。
例如我會把做家事變成一個一個小任務,今天可能去倒個垃圾、下廚做菜、清理浴室,都試著實際寫下來,並且在完成時勾選他們,讓自己每天、每週回顧時,可以看到這些自己完成的成就,去平衡可能工作上失敗的任務(當然,試著讓工作任務成功更好)。
或者,我會把生活上想要完成的大願望也變成任務,例如研究如何沖泡更好喝的咖啡,而這可能需要執行很多個、很多次的不同咖啡豆研磨到手沖任務,才能讓自己不斷進步,而當職場的專案有壓力時,起碼我還有這樣一個持之以恆的生活任務帶給我不斷成長的激勵。
讓興趣不要只是消遣,而是「透過專案管理方法」去「執行他」,才能成為自我成長與人生調節最大的動力。
週末在家有兩天的時間,於是週五下班後便開始迎接這段放鬆時間,這樣的想法雖然沒錯,但是放鬆時間不代表「放棄利用時間」。
為什麼有時候我們過了週末兩天,卻覺得好像更空虛?到了禮拜日晚上反而有了一種後悔的情緒?或者為什麼我們連假瘋玩了幾天,收假時卻總覺得自己沒有把握時間?因為我們放棄利用時間。
我發現當我試著把生活真的變成任務後,開始漸漸的不會出現收假症候群的現象,無論週末或連假,在結束的那一天可以帶著「充實的心情」去迎接第二天職場的挑戰。
放鬆不代表放空,放空不一定會放鬆。
如果我讓週末或連假時間排上我的閱讀計畫、寫作計畫、旅行計畫、家居整理計畫,並且這些計畫真的有明確的專案管理思維,也就是有規劃、有步驟、有執行、有完成,例如「旅行計畫中明確寫上」我想要挑戰或達成的地點,並且這份計畫表真的寫出來,可以事後檢核。
那麼旅途結束後,不只我的行囊是充實的,我的經驗也是充實的,我會有更具體的任務挑戰成就感,並且真正獲得達成計畫的滿足,而非每次要歸途時的空虛。起碼對我自己來說,這樣的生活任務化對放假時間的利用是很有效果的。
很多事情想做,但大多做不到的一個最關鍵的原因,在於這件事情一直「只是存在於我們的腦袋當中」。想做,於是一直想、常常想、偶爾想,然後忘記了於是再也不會去想,這就是「只是想」總會消磨掉我們完成夢想動力的過程。
所以當我想要做一件生活裡的事情時,我一定寫下來,不只寫下來,而且是寫在我的任務筆記、時間管理清單上,因為光是想我要什麼沒有用,而是要開始試著去想「那麼我應該第一步去做什麼?」
想要去旅行,我就把這樣想要寫下來,然後開始任務化,開始安排,即使最後沒有去成,這次規劃的行程一樣可以變成未來要去時直接使用的材料。
想要幫家裡大掃除,我就開始把這個想要的生活需求「任務化」,目標是大掃除,完成標竿是清除完廚房、浴室、地板、倉庫,清除前要先買地板清潔劑、需要一些收納箱。列出這樣的專案流程清單,那麼我知道我可以趁下班先去買清潔劑、或許今天提早下班先完成廚房整理,週末早上有空把上安排浴室清潔。
把生活裡想要的事情任務化,然後就會發現生活裡常常出現可以執行這些任務的時間,只是因為我們之前沒有生活任務清單,於是「把生活裡的零碎時間都浪費掉了」,而一旦改變做法,就會發現更多想做、想要的東西可以被完成。
隨興不代表隨便,隨興過生活,不是隨便過生活。
我們可以依據自己的興趣、心情,和隨時出現的好奇,去探索生活中各式各樣的可能性,去發現人生旅途上五花八門的風景,這是隨興過生活的樂趣。
但這和「隨便生活」可是八竿子打不上關係,隨便的生活,就是當出現生活中引起我們好奇的新可能性時,我們「看看就好」,我們少了「深究」的動力,我們忘記要把這個好奇變成讓自己成長的「任務」。
所以當我們把生活變成任務後,我們就可以慢慢擺脫隨便生活,而開始「真正的隨興生活」。
例如購物這件事情,我可以想要什麼就買什麼,或是常常想要買很多東西,但只是猶豫,缺乏有計畫的去做決定。我也可以換個方式:「把購物變成生活任務」,我把想買的東西變成欲望清單,開始執行想要與需要的分析,排入某月的購物時程,並且反省自己滿足與昇華之間的分數。
這樣一來,購物這件事情就能隨興的依據我的需求來滿足,這樣的滿足讓我的生活更好,也讓我的控制力成長,而不是隨便的放縱或隨便的節省。
我在每次看電影結束後,都會寫筆記,把這部電影裡精彩的論述寫下來,把我從這部電影裡學到想到的哲理寫出來,或是把這部電影拍得好的地方記錄下來。
你可能會說:這也太認真?但對我來說,每次看電影,都是一次一次的生活任務,既然完成任務,當然必須做事後的記錄與檢討,然後讓這次生活任務成為自己未來人生重要的經驗。
這是真的有效的,無論閱讀、電影、音樂,或是旅遊,對我來說都有一個生活任務是關於「啟發人生想法」,而且我不是只是想,我會視為是必須完成的任務那樣,把這些啟發寫下來,這是我的一種生活工作。
然後我發現,因為我把這些看似休閒的生活視為任務來執行,結果慢慢的我累積了大量生活中的想法,這些記錄、文句、或是這些任務化的書籍、電影,總是可以在我未來進行不同工作時成為最好的創意與靈感來源。
放鬆不是放空,隨興不是隨便,我們常常錯誤的理解了生活這件事。
生活就是人生專案裡可能比工作更重要的任務,他關乎於「自我的實現」、「心靈的成長」、「情感的滿足」這些更高層次的需求,而我們卻常常只是空想生活,卻沒有去執行他們的方法,這樣不是本末倒置了嗎?
或許,今天開始,你也可以試試看跟我一樣,把生活任務化,你會發現,常常覺得空虛、割裂的那個自己,將會在這樣的全新啟動下,找到你自己更完整的人生故事。
如果我們總是把生活時間當作自己休閒的時間,而不是當作自己的人生任務時間,我們的計劃表裡永遠只有工作,而沒有任何真正有意義的生活計畫,這樣也無怪乎我們無法真正把「自己的時間」運用在更多的「自我實現」上,
也難怪我們會把做不完的工作任務一直「丟進」生活的時間表裡去完成,因為我們的生活時間表裡「空空如也」。
舉個例子,如果我今天想閱讀一本書,我不能只是隨著高興時去閱讀,我應該「把閱讀變成一個生活任務」,開始規劃我想要什麼時候讀完?那麼我每天要規劃多少時間去閱讀?而這段時間可能可以安排在什麼時候?例如回家的晚上倒完垃圾後 9 點到 10 點。
這樣一來,當我安排工作時,我看到時間表,會知道晚上 9 點到 10 點這段時間已經「被預約了」,我就多了一個警覺,知道自己不應該濫用這段時間。
當我們開始知道「自己在生活中想要做什麼」,並且這些想要不再只是空想,而是一個一個有具體計畫的任務時,我們的生活時間就能被填滿,我們的生活時間就變成自己的「神聖時間」,不再能輕易被自己拿來用在工作上,這對時間的平衡是更好的作法。
- 二、當生活變成任務,更不容易被職場的壓力擊垮
生活裡獲得的成就感是超乎想像的重要。
這些不是來自於他人所給予的讚揚,而是來自我們內心之中,完成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的感動,常常能夠支撐我們前進的動力,即使可能只是很簡單的生活任務。
當我把自己生活裡許多的想要、需要,具體的變成待辦清單上的任務,然後在實際的規劃與執行中一一完成他們,這時候彷彿自己獲得了「像是遊戲裡一樣的分數」,而這些分數可以幫我們對自己的評價加分。
尤其當我工作上遇到許多挫折,工作的進度因為自己的失誤而延宕,或是職場上沒有達成自己的目標時,這些「生活任務的分數」尤其重要,把他們算進我的人生總分裡,讓我總是可以在最大的挫折時也不至於零分,甚至總能超過 60 分。
例如我會把做家事變成一個一個小任務,今天可能去倒個垃圾、下廚做菜、清理浴室,都試著實際寫下來,並且在完成時勾選他們,讓自己每天、每週回顧時,可以看到這些自己完成的成就,去平衡可能工作上失敗的任務(當然,試著讓工作任務成功更好)。
或者,我會把生活上想要完成的大願望也變成任務,例如研究如何沖泡更好喝的咖啡,而這可能需要執行很多個、很多次的不同咖啡豆研磨到手沖任務,才能讓自己不斷進步,而當職場的專案有壓力時,起碼我還有這樣一個持之以恆的生活任務帶給我不斷成長的激勵。
讓興趣不要只是消遣,而是「透過專案管理方法」去「執行他」,才能成為自我成長與人生調節最大的動力。
- 三、當生活變成任務,放假時光不會被輕易虛度
週末在家有兩天的時間,於是週五下班後便開始迎接這段放鬆時間,這樣的想法雖然沒錯,但是放鬆時間不代表「放棄利用時間」。
為什麼有時候我們過了週末兩天,卻覺得好像更空虛?到了禮拜日晚上反而有了一種後悔的情緒?或者為什麼我們連假瘋玩了幾天,收假時卻總覺得自己沒有把握時間?因為我們放棄利用時間。
我發現當我試著把生活真的變成任務後,開始漸漸的不會出現收假症候群的現象,無論週末或連假,在結束的那一天可以帶著「充實的心情」去迎接第二天職場的挑戰。
放鬆不代表放空,放空不一定會放鬆。
如果我讓週末或連假時間排上我的閱讀計畫、寫作計畫、旅行計畫、家居整理計畫,並且這些計畫真的有明確的專案管理思維,也就是有規劃、有步驟、有執行、有完成,例如「旅行計畫中明確寫上」我想要挑戰或達成的地點,並且這份計畫表真的寫出來,可以事後檢核。
那麼旅途結束後,不只我的行囊是充實的,我的經驗也是充實的,我會有更具體的任務挑戰成就感,並且真正獲得達成計畫的滿足,而非每次要歸途時的空虛。起碼對我自己來說,這樣的生活任務化對放假時間的利用是很有效果的。
- 四、當生活變成任務,更多想要的東西可以被完成
很多事情想做,但大多做不到的一個最關鍵的原因,在於這件事情一直「只是存在於我們的腦袋當中」。想做,於是一直想、常常想、偶爾想,然後忘記了於是再也不會去想,這就是「只是想」總會消磨掉我們完成夢想動力的過程。
所以當我想要做一件生活裡的事情時,我一定寫下來,不只寫下來,而且是寫在我的任務筆記、時間管理清單上,因為光是想我要什麼沒有用,而是要開始試著去想「那麼我應該第一步去做什麼?」
想要去旅行,我就把這樣想要寫下來,然後開始任務化,開始安排,即使最後沒有去成,這次規劃的行程一樣可以變成未來要去時直接使用的材料。
想要幫家裡大掃除,我就開始把這個想要的生活需求「任務化」,目標是大掃除,完成標竿是清除完廚房、浴室、地板、倉庫,清除前要先買地板清潔劑、需要一些收納箱。列出這樣的專案流程清單,那麼我知道我可以趁下班先去買清潔劑、或許今天提早下班先完成廚房整理,週末早上有空把上安排浴室清潔。
把生活裡想要的事情任務化,然後就會發現生活裡常常出現可以執行這些任務的時間,只是因為我們之前沒有生活任務清單,於是「把生活裡的零碎時間都浪費掉了」,而一旦改變做法,就會發現更多想做、想要的東西可以被完成。
- 五、當生活變成任務,我們的人生也能學習與進步
隨興不代表隨便,隨興過生活,不是隨便過生活。
我們可以依據自己的興趣、心情,和隨時出現的好奇,去探索生活中各式各樣的可能性,去發現人生旅途上五花八門的風景,這是隨興過生活的樂趣。
但這和「隨便生活」可是八竿子打不上關係,隨便的生活,就是當出現生活中引起我們好奇的新可能性時,我們「看看就好」,我們少了「深究」的動力,我們忘記要把這個好奇變成讓自己成長的「任務」。
所以當我們把生活變成任務後,我們就可以慢慢擺脫隨便生活,而開始「真正的隨興生活」。
例如購物這件事情,我可以想要什麼就買什麼,或是常常想要買很多東西,但只是猶豫,缺乏有計畫的去做決定。我也可以換個方式:「把購物變成生活任務」,我把想買的東西變成欲望清單,開始執行想要與需要的分析,排入某月的購物時程,並且反省自己滿足與昇華之間的分數。
這樣一來,購物這件事情就能隨興的依據我的需求來滿足,這樣的滿足讓我的生活更好,也讓我的控制力成長,而不是隨便的放縱或隨便的節省。
- 六、當生活變成任務,我會得到更多創意與靈感
我在每次看電影結束後,都會寫筆記,把這部電影裡精彩的論述寫下來,把我從這部電影裡學到想到的哲理寫出來,或是把這部電影拍得好的地方記錄下來。
你可能會說:這也太認真?但對我來說,每次看電影,都是一次一次的生活任務,既然完成任務,當然必須做事後的記錄與檢討,然後讓這次生活任務成為自己未來人生重要的經驗。
這是真的有效的,無論閱讀、電影、音樂,或是旅遊,對我來說都有一個生活任務是關於「啟發人生想法」,而且我不是只是想,我會視為是必須完成的任務那樣,把這些啟發寫下來,這是我的一種生活工作。
然後我發現,因為我把這些看似休閒的生活視為任務來執行,結果慢慢的我累積了大量生活中的想法,這些記錄、文句、或是這些任務化的書籍、電影,總是可以在我未來進行不同工作時成為最好的創意與靈感來源。
- 小結:當生活變成任務,你會覺得自己是一個更完整的自己
放鬆不是放空,隨興不是隨便,我們常常錯誤的理解了生活這件事。
生活就是人生專案裡可能比工作更重要的任務,他關乎於「自我的實現」、「心靈的成長」、「情感的滿足」這些更高層次的需求,而我們卻常常只是空想生活,卻沒有去執行他們的方法,這樣不是本末倒置了嗎?
或許,今天開始,你也可以試試看跟我一樣,把生活任務化,你會發現,常常覺得空虛、割裂的那個自己,將會在這樣的全新啟動下,找到你自己更完整的人生故事。
- 轉貼本文請註明來自電腦玩物原創,作者 esor huang(異塵行者),並附上原文連結:簡單把生活變成任務,就能贏得意想不到的成就感!
esor "延遲的任務" 這一項分類取消了?
回覆刪除哈哈,對,因為實作一段時間後,覺得使用的機會太低,所以我就取消了
刪除反而想知道 "延遲的任務" 這一項分類是在哪一篇文章提到的?
刪除太感人了,為即將成為在家工作者的我猶如迷霧中的曙光。
回覆刪除這樣的心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刪除請問這是什麼程式 好想立即來實踐看看
回覆刪除Evernote:D
刪除太受用了,感恩您!
回覆刪除很高興對你有幫助
刪除esor,提出很多創意的點子,也值得人深思,而不是隨便過生活;
回覆刪除但,有好就有壞;
我試想,那麼以生活任務化會帶來什麼可預計的問題呢?
1.如果執行受挫,難免給人以機械感,更別說什麼放鬆享受;
比如,壓力大時我就喜歡看恐怖片,但要說有什麼感悟,真的很難寫;其次,看得時候,如果想到過會我要寫些什麼,那就別提什麼興趣享受啦,由此可見,操作可能取決於個人觀察力與文字表述能力。
2. 幸福有時就是隨機的驚喜,但是事事都在規劃中難免平淡;但實際也可能給自己造成事事皆可在握的錯覺;
以上是我閱讀後不成熟的想法,我不是故意挑刺,只是拋磚引玉,希望這個話題更深入下去
我想我就回歸我個人實際的經驗來分享。
刪除看電影的時候,有些電影是我對內容很有興趣而想看的,看了就會有感悟,有感悟就寫下來,這對我來說就有任務的累積與成長。
也有些電影是純粹看舒壓的,例如我也非常愛看恐怖片,我會把想看的恐怖片一一收集起來變成「待辦清單」,然後壓力大時或有空時,就從裡面挑一步出來看,這對我來說也是任務化,也有「完成我想看的恐怖片」的成就感,而這時候就不一定會寫心得文。
而最後實際上事事不可能皆在掌握,所以就算規劃好了也會有意外,有意外自然就有沒有設想到的驚喜,在這一點上我覺得沒有太大的衝突。
幸福,更精確的說法,應該是「可以對隨機感到驚喜的能力」,也可以說是能夠感受生活各種樂趣與深度的能力,才能夠在平淡或不變裡發現變化,感受樂趣,從這一點來看,我反而覺得用心過生活更能感受到幸福
我刚刚才仔细看看站长在2015年的帖子,才知道自己为什么“想放松”,然后有后悔的原因:时间都浪费了。
回覆刪除這篇文章對現在的我來說,也一直都是很好的提醒
刪除感恩你,我終於懂了你的意含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