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術-9] 如何寫出有效筆記?我的七個做筆記方法反思


關於做筆記,有各式各樣的方法,也有各式各樣的好工具,每種筆記術無所謂對錯,只是「針對的重點」不同。

而我的筆記方法,是聚焦在「做出有效的筆記」,什麼是有效的筆記?要解決哪些無效的問題?

今天這篇文章,就整理我自己累積多年做筆記方法的「七個反思」,並分享我如何寫出有效筆記的七個方法。要重申並非是只能這樣做筆記,而是或許可以提供大家一些不同想法與參考。




  • 這篇文章的前因後果:

「前因」:之前我在電腦玩物寫了一篇:「關於「時間管理」不是什麼?我的七條反思」,有些讀者很喜歡那樣的反思,所以也希望我針對自己常常提到的「筆記術」,來分享我的經驗反思,

「後果」:對於作筆記有需求的朋友,歡迎參考我最新的一篇經驗總整理:「給 2017 知識工作者與學習者的推薦工具及精選方法特輯」。




1. 雙倍的時間:


當我花了很多時間整理書櫃、整理出筆記,但未來真正需要裡面的筆記時,卻常常一樣要花很多時間找出來,這就是「雙倍的時間花費」。我們為了以後可以找出東西而整理分類,可是當分類愈複雜,我們很有可能「忘記筆記寫在哪裡」,反而愈不容易找出東西。(可延伸閱讀:[整理術-1] 爆量數位資料時代的五個整理術新思維

當然,「近期」正在使用的筆記或許沒這個問題。

但仔細想想,如果是「一年前的筆記」呢?「寫在之前另一本筆記本中的筆記」呢?「寫在某本書裡某一頁的筆記」呢?好不好找到?

為了應付這個問題,所以我喜歡用數位的方式整理筆記,包含手寫的筆記也要在最後整理到數位中,這樣在類似 Evernote 這樣的數位筆記庫裡,我隨時可以「透過搜尋」來找到筆記在哪裡,而不是依靠分類去翻找,那麼一開始也就不需要太花時間分類,省下雙倍的時間。(可以參考我如何用數位方式做讀書筆記:用 Evernote 開始完美讀書計畫:抓重點閱讀心得複習




2. 遺忘:


第一大腦在推理、構思時很可靠,但在「時間的維度」上卻不可靠,因為你不只會忘記當初怎麼分類整理,你更會忘記「當初擁有過什麼東西」。試想看看,你有沒有不小心重複買到買過的書的經驗?為什麼看過的書還會重複買?因為大腦就是容易忘記。

於是更大的問題是,就算我寫過再好的筆記,但如果「有一天需要時忘記了」,我根本不記得自己寫過,那麼我連找都不會去找他,還以為自己沒有這些資料或想法!於是寫了筆記,但什麼都不會在未來發生。(所以我的方法可延伸參考:你如何記得寫過什麼文章?我建立大腦輔助搜尋系統

同樣的,近期的、常使用的筆記沒這個問題。可是我們大多數的筆記可能是偶爾發生一次的經驗、為了某個未來需要、靈機一動的新想法:

這些筆記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再次用到,而「根本性的遺忘」就會成為使用他們最大的阻礙。

同樣為了應付這樣的問題,數位筆記庫會是相對更有效的筆記,因為「透過搜尋」,就算我忘了我有什麼筆記,但關鍵字如果找到,我就等於回想起了遺忘的東西。(可延伸閱讀:跟過去的自己取經:用第二大腦高效率思考的系統方法




3. 改變:


有時候忘記不是我們的錯,而是因為我們會改變。改變,是人性的本質,也正是人可以不斷成長的基礎。

改變,也是筆記的核心,我覺得一個「有效的筆記」,應該是可以根據每次類似經驗不斷修正,根據新的想法不斷重新修改的筆記

這樣一來,一則筆記承載了一個任務、一份心得、一個經驗「不斷改變」的過去、現在、未來,而當我回顧這樣的「改變的筆記」時,可以獲得更多收穫。

所以我會隨時利用「三層筆記法」的方法,「封存層」正是隨時可以把筆記中過去的經驗移到此處,「構思層」隨時修正我現在的思考,而「行動層」放置我未來尚未實現的行動。(可延伸參考:讓筆記效果倍增的萬用三層數位筆記法 11 則範例實戰

數位筆記好編輯修改的特色,也讓這樣的「三層筆記」可以是流動的,我可以隨時改變同一則筆記裡每一層的內容,根據我的改變,筆記也跟著改變。




4. 圖書館困境:


每一個人進入圖書館,都要花很多時間找到自己需要的那本書,因為大多數的書都不是自己需要的,如果把自己的筆記變成圖書館,是否是一個好的做法呢?

常常有朋友問我,當他開始使用 Evernote 或 Onenote,想要在上面建立知識庫,於是開始大量的收集資料,花很多時間分類整理,變成好像有一個小百科在筆記中,可是後來發現使用率很低。

為什麼會這樣呢?請參考「為什麼用 Evernote 收集的餐廳、好書資料都沒用?」,筆記不需要是資料庫,因為現在要找最新、最正確、最即時的資料時, Google 最快,而且你再怎麼收集也不會有 Google 完整。

所以筆記不是圖書館,不需要見好資料就收,也不需要把筆記變成一個「只是整理他人資料」的筆記,而要把筆記變成一個「整理自己經驗與行動」的筆記。

另如一本書的讀書心得,最好的心得筆記不是把書本整理清楚,除非你的讀書心得是要交作業,否則更好的心得筆記,應該是「改掉畫重點與抄筆記習慣,寫與說的筆記更有效學習
」,是把自己想要解決的問題、接續要改變的行動、自己理解的重點筆記下來,才是有效的筆記。




5. 第二次使用:


一個只有在記錄當下使用的筆記,不可稱之為最好的筆記,因為那跟沒有紀錄的差別不大,我們之所以紀錄,除了為了釐清當下的思緒,更希望「之後有一個再次被派上用場」的機會。

我追求的有效筆記,是希望除了當下紀錄的那一次之外,我之後還會因為某個原因,在某個時刻「再一次翻開那一頁」,並且因為當初的筆記而產生幫助。

回想看看,除了目前正要使用的工作、考試筆記外,我們回頭翻閱自己過去的筆記的機會有多大,如果發現這樣的機會很小,那麼上述的步驟正是為了提高「筆記被第二次使用」的機會。

而可以使用兩次以上的筆記,自然就是有效的筆記,這就是我說的「開始練習讓一次經驗有10倍效力 」。




6. 建築學:


筆記不是往後推積資料,也不是記錄過去,有效的筆記是要「往上蓋樓梯」的概念,用筆記蓋出我未來的樓梯。

就算我現在正在記錄一件剛剛過去的事件,但目的也是在筆記建立SOP範本,讓我下一次遇到類似事件時,這個經驗可以幫助我往上提升。

這就是我在寫日記、反省這類的筆記時,會善用「 KPT 日記法,不問優缺點但有效改進的工作反省日誌 」方法的原因,這樣的方法裡,除了寫下我這次做得好的地方、有問題的地方外,我更在意要寫下「下次我想試試看怎麼行動」?

只有關注「下一步行動」的筆記,才能有效地幫助我們不斷往前推進。




7. 不重要的事情:


很多人常常在動腦,對世界有各式各樣的觀察或觸動,但很可惜的是沒有把這些「微想法」累積下來,因為他們還沒有發現微想法的驚人力量。

或許那個當下這些想法還不成熟,傳統的筆記概念裡覺得還不值得寫入筆記,或是覺得這樣筆記有點瑣碎。

但這些「想做的事情」、「想到一半的點子」、「沒有答案的問題」、「鼓勵到自己的好句子」、「生活中的好事情」,其實都是獨一無二的個人經驗,也都是有效筆記最好的素材。

我常常在準備課程資料、寫書、寫文章時,透過「把這 10 件「不重要的事情」寫進筆記,讓人生更有動力 」找到「有效的靈感」,所以有效筆記不一定是要嚴謹的整理重要的事情,有效的筆記更多時候是記住個人不同的經驗,後者才是更好的觸媒。


  • 如果你是搜尋而來,說不定你想找的,還想學的是:



結尾:

一個「有效的筆記」,有一天會在我們的人生裡變出最神奇的魔術。當這些筆記埋藏在深處,等待我們的需求,然後在我們需要時,跳出來給予我們最驚喜的刺激,這是筆記最動人之處。

只要我們擁有寫出有效筆記的方法,建立找出有效筆記的機制。

*感謝您閱讀電腦玩物 Esor 的文章,電腦玩物專注人性化的高效率工作方法,您可以追蹤「電腦玩物 Facebook」,或是參考 Esor 的改進工作效率相關「課程」、「書籍」,更歡迎把電腦玩物加入你的 RSS 訂閱清單。

筆記術系列文章:
轉貼本文時禁止修改,禁止商業使用,並且必須附上系列文章連結,與註明來自電腦玩物原創作者 esor huang(異塵行者),及附上原文連結:[筆記術-9] 如何寫出有效筆記?我的七個做筆記方法反思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全家沖印、 7-11 列印照片誰好用?立可得與 ibon教學+比較表

Google Maps 我的地圖完全教學!規劃自助旅行攻略

Slack 完整教學與上手心得:找到正確的團隊溝通之道

Google NotebookLM 免費中文 AI 筆記實例教學,老師、學生、創作者利器

畫張圖說得更清楚! Napkin 用 AI 幫你的簡報文章手繪視覺思考圖

Google 表單自動關閉回覆教學:時間人數到達就過期

為什麼大家愛用 Trello ?最佳整理教學讓事情井然有序

Miro 遠距工作開視覺會議的免費強大白板,專案圖解實例教學

最簡單養成習慣方法是「解決問題」,不靠時間表、獎懲與意志力

Excalidraw 免費 AI 生成流程圖,一鍵畫出知識圖表、專案流程、寫作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