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何和孩子一起練習「生活任務板」,為生活設定目標的技巧
工作上被交付任務,目標是相對明確容易掌握的。反而回到生活中,雖然我們依然想要「做點什麼」,卻往往想做的事情很多,想改變的習慣很多,生活怎麼好像依然還是在同樣的迴圈當中打轉,沒有真正往前邁進的實際感受。
我常常在電腦玩物中,提到設定目標的重要性,也一定說過生活應該像專案、像任務那樣管理的話。(例如這篇文章:「專案」「管理」我的生活,才是及時行樂的幸福方法)
最近,我自己在看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又再次體驗了生活目標管理的重要與效果。
我與孩子的生活任務板故事:
前一陣子,小孩很容易用「生氣」這個反應,來處理任何不能讓他滿意的情況。並且在這個情緒下,很容易瞬間脫口而出許多負面話語,其中一種是「我討厭你、我討厭XXXXX」。事實上他不是真的討厭,只是作為情緒爆發的一種表達方式。
當然,一開始我也很直覺的用「教導」方式,跟他說為什麼負面的話不好,除了生氣還可以怎麼反應,在每一次這樣的案例出現時,等他冷靜,就和他重新溝通一次,希望他能「學習」。
但我從小孩的眼神中,感覺到他其實理解我說的意思,但是他接下來需要的是「自己主動的練習」。
於是,有一天晚上,我拿出一大張白紙,拿出彩色筆,跟孩子說,我們現在「一起來挑戰完成任務的遊戲」,就像警察、消防隊員要完成任務那樣,你也可以挑戰看看自己能不能完成任務。
我用討論的方式,詢問孩子他想要怎麼做,和孩子一起建立了幾個他能理解意思的任務,因為孩子只有三歲,其實他看不懂我寫的文字,所以我還加上幾個圖案(例如一張生氣的臉),例如:
- 一天中不生氣。
- 一天中練習不要說出「討厭」這個字。
- 累積五天自己主動刷牙。
- 累積三次自己主動收玩具。
我在任務紙上畫了幾個「圈圈」,就像我們習慣的待辦清單那樣,我說:「如果你達成任務,就可以在一個圈圈上打勾。(像是主動刷牙,就有五個圈圈等著可以打勾)」
我也提到,如果完成任務,集滿打勾(不是要全部完成,我們有討論一個規則),就可以去買一個你想要、你自己挑的獎品。
結果,孩子對這張「任務板」產生了一個很強烈的覺察意識。
頭兩天,小孩還不太知道如何練習,任務無法完成。但這時候我會開始跟他溝通:
- 建議他完成任務的行動方案,例如生氣時慢慢說出自己想要的東西。
- 和他討論可行的替代技巧,例如生氣時不知道怎麼說自己想要的,那也可以試試看先站著冷靜一下就好。
每天回家,我都會問問他,今天有沒有哪個地方可以打上勾勾。
結果幾天過後,我開車載小孩回家的路上,坐在後座安全座椅的小孩,主動跟我說:「把拔,今天我差一點點完成不說討厭的任務,但是我不小心說了一次,可是我有慢慢練習。」(慢慢練習,這是我最感動的態度:覺察時間管理習慣中的定型心態,開啟「成長心態」的轉變)
又過了幾天,小孩開始會在自己立即反應出生氣行為,或是脫口而出討厭時,立刻意識到這件事情,會主動說:「啊!我剛剛不小心說出討厭。」
還有一次,我發現小孩在那張「任務紙」的後面,自己在練習畫勾勾,他說他希望完成任務後,自己可以把勾勾畫上去。
過了一段時間,任務紙上的某些任務還是有些問題,但生氣、說出負面話語的任務卻有了很大的改進。
不是說孩子就完全改掉壞習慣,或是從此不亂發脾氣(連大人都做不到)。但是透過這樣的生活任務板,在孩子心中,確實建立了一個「有目標的改進意識」。
而在孩子完成某些任務時,我也帶他去挑選了他自己選擇的獎勵,並且我不做評斷的干涉(例如跟孩子說這個玩具不好,另一個更好之類的)。
那些目前還遇到阻礙的任務,我想是因為任務本身設計得還不夠好,我打算近期再跟孩子討論,一起擬定新的修正任務。
我從這張「生活任務板」歸納的幾個方法:
前面這個故事,如果要歸納為幾個讓我自己以後也可以遵循的方法的話,應該有幾個重點:
- 把問題變成行動:
- 如果目標只是一個概念,那麼就很容易陷入想做卻無法做到的循環。很多時候,我們其實知道好的方式是什麼,只是需要一些具體行動,讓我們可以真正去練習看看。一個有效的生活任務板,就是把那些概念的目標、問題,轉化成一些具體可行的行動步驟。
- 大事化小:
- 行動步驟不能太大,例如雖然很想改進的是孩子情緒管理方式,但這時候要把行動簡化到具體單一的步驟就好,例如一天不生氣,或是一天不說出討厭。
- 就算預設行動卡關,也可以替換與修改。
- 可確認完成:
- 寫在生活任務板上的行動,必須是可以打勾確認完成的,所以需要有一些可以量化的指標,例如1天內做到?還是要做幾次?
- 討論後的約定:
- 生活的任務最好跟家人一起討論做好約定,約定會帶來與他人連結的驅動力(就像前面故事中提到孩子會意識到這是我們之間的約定),而討論之後的任務才會是真正大家都願意且可行的任務 。
- 獎勵是誘因之一,但不是絕對:
- 在這個生活任務板的製作過程中,我是以「我們一起討論要怎麼做來解決問題」當作核心,而不是用最後會獲得什麼獎勵,來強迫對方做。
- 挑戰任務的過程,產生行動的過程,解決問題的過程,其實對我們自己或孩子來說,就是最好的驅動力。
- 獎勵可以當甜點,會強化一下行動完成後的印象,但我的感覺是真正的力量不在於此。我從孩子的反應中,也看到其實他的喜悅來自於自己真正達成任務,而不是獲得什麼獎勵。
- 隨時可見的任務板:
- 生活任務板要大家都看得到,我把它擺在客廳桌子上,小孩每天一回家就會看到他。
這樣練習了一陣子後,有一天同樣是回家的路上,孩子忽然跟我說:「我希望把拔完成一個任務。」我腦袋忽然冒出許多問號,孩子接著說:「下次如果遇到我不會做的事情(孩子的意思應該是他犯錯時,但畢竟他只有三歲,有些表達還不夠精準),把拔可以練習慢慢跟我說,我們一起想辦法,不用變得很兇。」
是啊!我們大人其實也有很多生活任務需要去完成,而接受別人交付的任務,努力去挑戰,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後來,我聽說老婆、孩子的奶奶,也私底下分別被孩子交付了類似任務。
結論:
其實類似的方法,我也常常應用在自己生活的管理上。簡單實際,但確實有用。
很多時候我們的工作、生活問題一直在原地打轉,可能就是:
- 還沒有目標的意識。
- 沒有把問題轉化成行動。
- 行動缺乏拆解、替換的彈性。
- 沒有實際可完成、可獲得成果的設定。
- 目標、任務沒有設計成具有約定效力、隨處可見。
提供我的真實經驗,給大家參考。
更詳細的方法與分析,歡迎參考我的新書《時間管理的30道難題》,或是歡迎到「時間管理課堂」上跟我一起演練。
也可以延伸閱讀,之前我在電腦玩物撰寫過的相關文章:
(歡迎社群分享。但全文轉載請來信詢問,禁止修改上述內文,禁止商業使用,並且必須註明來自電腦玩物原創作者 esor huang 異塵行者,及附上原文連結:我如何和孩子一起練習「生活任務板」,為生活設定目標的技巧)
感謝站長的分享,教育家人與工作管理,以及改善自己的心法都是一樣的,很不錯
回覆刪除我也在慢慢學習這些方法與工具,如何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應用
刪除為什麼我看個資訊BLOG會熱淚盈眶呢.....(感動中)
回覆刪除好文,大推!!!
回覆刪除但是这样会不会有点过于要小孩子压抑自己的情绪呢?感觉也许有时候还是应该发泄出来比较好?
回覆刪除這就在於對這個任務本身,是如何引導孩子去解決問題的。
刪除例如如果只是要孩子「不能生氣」,那確實是壓抑。
不過也可以換個角度想,感覺到自己生氣時,有什麼表達方式?例如文章中提到的:
建議他完成任務的行動方案,例如生氣時慢慢說出自己想要的東西。
和他討論可行的替代技巧,例如生氣時不知道怎麼說自己想要的,那也可以試試看先站著冷靜一下就好。
另外我覺得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並非是在孩子生氣時要求他不生氣,而是幫助他建立一個自己的任務,讓他有意識的自己練習改變的方法。
這個週末一定要來試試看:D謝謝您無私的分享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