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後時間管理] 想做的事沒時間做?每天多出3小時生產力空檔的方法
這樣的循環,很容易讓我們覺得對人生洩氣,甚至連帶影響了工作、家庭也都變得更加沒有動力去做。
有什麼樣的辦法,可以幫助我們變得「有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呢?
在前一篇「[下班後時間管理] 回家累翻什麼都做不了?兩個關鍵解決辦法」解決回家累到什麼都做不了的問題後,這一篇文章,我想來分析看看「感覺沒時間」的問題,背後隱藏著的三大原因,以及對應這三大原因,有哪些可以改變的方法。
零碎時間問題:
- 現象與我們的慣性行動:
忙忙忙似乎是永遠無法停止的現實,工作上很忙碌,下班很晚,回到家裡可能還有些家事要處理,第二天起床後又是一個趕著處理工作、生活大小事的循環。
於是就算我自己有些很想做的事情,但是在這樣的忙碌循環中,永遠只能選擇延後,於是也永遠不會開始。
就算偶爾遇到一些有大量空檔的時間,例如難得的假日,但是因為想做的事情從來沒有開始,這時候反而更不想開始。
- 可以採取的改善行動:
如果工作、生活中的忙碌是不可改變的現實,工作上有許多事情要做,回家也有許多家務要做,那麼可以試試看去找出「任務與任務之間的空檔」,當作推進自己想做的事情的第一步時間。
什麼是「任務與任務之間的空檔」?
- 開會前後的等待、休息空檔。
- 移動中的空檔。
- 任務跟任務轉換之間,原本喘口氣的空檔。
這些空檔,有可能時間不長,也一定很零碎,所以我們通常用零碎的方式利用他們,例如上上網、看個影片、放空一下。
也不是我們不想拿來做想做的事情,而是覺得「時間這麼短,可以做什麼?」
其實,真的可以做些什麼,我們可以把自己想做的事情:
- 拆解成多個簡單、具體、短時間可完成的「下一步行動」。
- 有空檔時間,就推進現在可以做、想做的某個下一步。
- 逐步累積這些在零碎時間完成的下一步行動,想做的事情也就在往前推進。
例如,我自己會把寫文章拆解成很多個下一步行動,午休的時候可以列一下大綱,開會前的空檔可以想一下開場白,任務間的空檔可以想一下題目,通勤時可以測試一下工具。這樣自己想做的任務,也能夠在零碎時間往前推進。
做家事的時候,我習慣一邊動腦思考一個具體小問題,像是即將要進行課程中某一小段的演練方式,或是課程簡報中一個尚未設計好的段落,有想法就立刻補充在筆記中。
- 要改變的信念:
當我們有想做的事情、目標,我們往往設想的是:「如果我回家之後可以有大量空檔時間,我就可以好好來推進這個目標」。但是這個想法其實隱藏了很多問題:
- 現實中,回家一定可以留下大量的空檔時間嗎?
- 就算有大量空檔時間,如果我什麼都沒開始,到了空檔時間我會不會更有壓力而不想做?
- 當出現等待有空再做的想法時,等到真的有空,還會覺得現在時間、環境、天時地利人和還不夠,一樣不會開始做!
想做的事情,需要的不是等到有時間,而是立即可推進的一小步行動!
練習把事情拆解成很多個可以分段執行的小步驟,放下等待有空時間的想法,利用零碎時間一小步一小步推進,也能完成想做的事情。
實現想做的事情,不是因為我有大把時間,而是累積一點一點微小時間的結果。
針對這個問題的解決,還可進一步參考:「如何利用零碎時間?讓空檔成為完成目標的四種關鍵時間」。
轉換時間問題:
- 現象與我們的慣性行動:
我們很羨慕那些每天可以有大量專注時間的人,因為辦公室裡我無法找到這樣的專注時間,回家後有孩子、家人的活動,也無法找到這樣的專注時間。
雖然採取了前面利用零碎時間的建議,但是,有些事情確實是需要一段專注時間才能做得更好。
零碎時間或許推進了這些想做事情的一些進度,但其中某些核心的部分依然需要專注時間來完成。
所以,最後因為缺乏這樣的專注時間,我們想做的事情還是依然無法好好完成。
- 可以採取的改善行動:
但是,先透過零碎時間的利用,那麼我們最後需要的專注時間,就會比原本的更少一點。而這時候,相對容易從現實生活中,找出這樣的專注時間。
例如,我先透過前述的零碎時間,完成了一篇文章的大綱、開場、方法構思、題目設計,那麼或許原本需要三個小時的專注寫作時間,現在只需要一個半小時,而後者就相對容易從生活中設定出來。
我會思考,生活中有哪些時間可以做轉換,把原本低生產力的狀態,轉換成高生產力狀態:
- 開車時間,轉換成搭車時間:
- 開車時可以說毫無生產力,如果可以改成搭客運、捷運,那麼雖然交通時間可能拉長一點點,但這時候卻有機會可以做一些有生產力的活動。
- 例如上班只在必要時開車,平時就搭大眾運輸工具。
- 前往下一個工作地點,可以用搭車,取代開車。
- 晚睡時間,轉換成早起時間:
- 晚睡時因為精神不濟,通常只能從事簡單、放鬆、娛樂的活動,不如早睡,把時間轉換到早起,這時候更有精神、沒有干擾,可以獲得更高的生產力。
- 午休時間,轉換成推進自己目標時間:
- 午休時可能習慣看個影片,或是跟同事閒聊吃飯,但也可以選擇一家咖啡店,自己享用午餐,但也能有 30~60 分鐘專注推進自己的目標。
有些事情確實需要專注時間才能好好完成,但專注時間也不會憑空出現,我們並須跟某些原本的時間「交換」,把原本生產力很低的時間,轉換成高生產力的時間。
- 要改變的信念:
我們需要的不是等待新的空檔出現,而是「交換出」對我們自己來說有生產力的時間。
可以思考看看,在生活中有哪些原本習以為常的行動,其實是可以「轉換的」,因為原本的行動其實沒有什麼生產力,如果轉換成另外一種行動,就能變成有生產力的時間。
集中時間問題:
- 現象與我們的慣性行動:
但有時候,沒時間只是最後的結果,其實一開始是有時間的。
其實晚上有空檔,說不定也能早起,但到了這些時間,就是會東摸西摸,結果好不容易的 1~2 小時空檔,就這樣消失了。
如果是這樣的現象,應該怎麼辦才好?
- 可以採取的改善行動:
這時候往往是回歸幾個根本的問題:
- 我是否知道自己想做的事情是什麼?
- 如果不知道,空檔時間就會被開始找事情做而消耗掉。
- 我是否有拆解想做的事情,知道他的下一步行動是什麼?
- 如果不知道,空檔時間就會被猶豫該做什麼消耗掉。
- 我是否能立即看到自己想做的事情的下一步行動?
- 如果不能看到,就很容易被其他事情吸引。
空檔其實常常出現,但出現的當下,如果我不能立即知道自己可以做些什麼,就會去做些無所謂的事情。
我自己具體的做法是這樣的:
- 手機桌面移除像是郵件、即時通、社群、上網這類會分心的 App ,精確掌控不必要的提醒不要出現。
- 手機桌面只會出現我的目標管理工具。(例如 Evernote )
- 平常(可利用零碎時間)目標就已經做好拆解,並且白紙黑字紀錄在目標管理工具中。
- 空檔出現時,大腦不要亂想,就是優先打開目標管理工具,選擇一件想做的事情,並推進上面記錄的下一步行動。
- 要改變的信念:
有時間做想做的事情,不是動力的問題,不是時間的問題,而是工作流程的問題。
如果對於這件想做的事情,我不能隨時隨地明確的看到,(注意,是我要能看到,不能只是想到,因為依靠想到就絕對想不到),那麼我就無法集中利用時間去推進他。
想做的事情,應該多多少少是有企圖的,但只是我們很容易在忙碌的工作與生活中忘了他們,所以要設計一個工作流程,無論是在你的手機、電腦、筆記本中,讓這個想做的事情隨時可以看到,那就可以更容易利用時間去推進他。
如何建立生活時間管理流程,還可進一步參考:「[影片]這5個時間管理技巧,幫助我在家也能高效率工作,兼顧生活平衡」。
結論:
想做的事情沒時間做?
- 試試看利用原本覺得無法利用的零碎時間,關鍵步驟是要把想做的事情,拆解成許多個立即可行的下一步行動。
- 試試看轉換原本低生產力的時間,改變行動,交換出可以讓自己專注推進想做事情的時間。
- 試試看集中利用可以利用的時間,有時候空檔一閃而過,是因為我當下不知道,或是忘記了真正想做的事情是什麼。
對我來說,能夠結合上述方法,每天要擁有 3~5 個小時的時間,推進自己想做的事情,是可以做得到的!
提供我的方法給大家參考。
無論是讀者寫郵件給我,或是課堂上的提問,我很樂意更深入的思考、研究讀者們的時間管理問題,或許在討論的過程,我們彼此之間可以誘發出更多更好的想法與行動。
我的電子郵件是 esorhjy@gmail.com ,如果你有任何關於時間管理、提升工作效率的問題,歡迎寫信跟我討論。
系列文章可參考:
- [下班後時間管理] 回家累翻什麼都做不了?兩個關鍵解決辦法
- [下班後時間管理] 想做的事沒時間做?每天多出3小時生產力空檔的方法
- [下班後時間管理] 感覺為家人犧牲時間前,先 2 步驟拆解自己需求
- [下班後時間管理] 發現看不見的隱性拖延,與 3 個破解方法
- [下班後時間管理] 忙碌父母的 5 個親子時間平衡技巧
- [下班後時間管理] 設計好下班後待辦清單, 5 個常忽略卻重要的技巧
- [下班後時間管理] 實現年度目標前,原來這 5 個提升活力習慣這麼重要
- [下班後時間管理] 用 STORIES 時間整理術,讓日常瑣事也能創造超級體驗
- [下班後時間管理] 《心流》閱讀測試筆記,在獨處、工作、休閒、家庭掌控注意力
- [下班後時間管理] 睡眠時間的 5 個微調技巧,練習睡得更好
- [下班後時間管理] 這 5 種技巧寫生活日記,在家時間管理更有動力
- [下班後時間管理] 如何設計有效的生活習慣,從數字思維到目標思維
- [下班後時間管理] 打破這 3 個行動預設值,生出更多工作生活時間
(歡迎社群分享。但全文轉載請來信詢問,禁止修改上述內文,禁止商業使用,並且必須註明來自電腦玩物原創作者 esor huang 異塵行者,及附上原文連結:[下班後時間管理] 想做的事沒時間做?每天多出3小時生產力空檔的方法)
♥️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