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筆記寫成一本屬於你自己的書,寫作式筆記的四個步驟
寫一本書,意思是我花了更多時間在「寫」的這件事情上,不只是在收集、剪貼資料,也不是花時間在各種功能技巧上,更沒有只是記錄一些流水帳數據,反而這幾年來,花了愈來愈多的時間在「寫出」屬於自己更多更好的內容。
製作一本書,意思是就像是書籍中的章節編排一樣,把零散的筆記,根據人生中的不同階段、不同目標,串聯成不同的章節,建立起可以快速索引的目錄,然後讓筆記之間變得不只互相連結,而且是「有主題的連結」,這一方面幫助我快速找到需要的筆記,另一方面其實也讓我隨時保持在一個有結構的工作、生活流程中。
當然,我早期的筆記其實很多也是很零散的,甚至很多是到今天回頭來看已經沒什麼意義的。
不過最近這幾年來,慢慢地開始有了不同的寫筆記邏輯與態度,於是很多的筆記即使事過境遷都還有不時拿出來參考的價值,回頭去看也會覺得有意思、有收穫,甚至許多筆記都會反覆拿出來修改修正。而且許多的筆記開始有了主題,在這樣的主題下就像一本書一樣會深入專研擴張,但又有一條系統脈絡,讓這樣的系統可以應付主題下的各種變化。
01. 寫作式的筆記:故事性
我喜歡把自己生活中發生的事情、腦袋中出現的想法、不經意看到覺得有意思的資訊、工作上遇到的問題都記錄成筆記,這一點從很久以前開始就是這樣。不過如果只是片段的收集,很可能我在做的只是「複製剪貼」的工作,例如剪貼一篇網頁文章,或者只是把某個生活經歷流水帳的放進筆記而已。
但這幾年來,我慢慢有觀察到自己強化了「寫作」的部分,也就是把上述那些原本的資料、資訊,「詮釋」成屬於自己的故事。這個轉化的動作,也讓我更多的筆記成為了有故事性的筆記,而有故事性的筆記,就是更能拿出來回憶並重複使用的筆記。
例如一則工作上的任務筆記,以前的我可能頂多就是把待辦清單拆解、任務資料統整到一則筆記中,讓筆記可以好好管理任務執行即可。但是現在的我,會在過程中開始把這些執行過程遇到的問題,我產生的想法,也都像是寫個小故事那樣,同時寫入任務筆記的行動清單或資料後面。(可以延伸參考:2021覆盤:單純的筆記,累積的效力,分析四則案例的筆記法)
這個小小的「寫作與詮釋」動作,我發現會帶來很深遠的正向效益。首先一個立即可以產生的效果,就是可以幫助自己去意識到這個執行過程中正在發生的問題,很多時候我們不是解決不了問題,只是我們不自覺的卡住了,卡在了原本拆解的行動、計畫當中。但是當有意識地把問題寫下來,然後加以詮釋,用寫作來逼出更多想法,往往就能開始想到改進與調整的行動。
而這樣累積下來的內容,就讓一則本來可能只是冰冷行動清單的任務筆記,具備了故事性。當任務完成後,這則筆記也會讓人想要重複拿出來回味,而且就像是一本書一樣,當多年後拿出來回憶(或者真的有工作上的需要,要拿出來使用),不會只剩下骨架(單純的行動清單與資料),更會在其中許多環節看到當年真實的血肉故事,這樣重新使用時也才能更真實的重現過往經驗。
02. 寫作式的筆記:任務性
前面提到面對工作上的那些很明確的任務筆記,以前我只是拆解出行動、統整好資料,而現在我會加上「故事」的詮釋在其中。反過來說,面對那些感覺有用的資料,或是生活中的故事,我則會有意識的透過寫作來詮釋他們的任務。
收集一些看到覺得有用的資料,或是把生活中發生的事件寫下來,這時候都還只是接近「複製貼上」而已。但如果進一步去思考這些內容「未來的情節發展」,並把他們寫作下來,那麼這則資料筆記就加上了任務性。(延伸參考:這 5 種技巧寫生活日記,在家時間管理更有動力)
例如一則讀書筆記,以前的我可能只是做到書中重點資料的整理,但是現在我寫這樣的筆記時,更多的是帶入自己生活、工作、人生當中真實事件的反思。這時候,我們的角色就從一個閱讀者、資料整理者,轉換成一位「寫作者」,而這樣寫出來的自己真實人生的反思,就會讓這則筆記有更多未來情節的發展,因為我們就能帶入到自己真實的現況中運用他(倒還不一定真的要寫出待辦清單)。
例如一則生活中的流水帳資料,可能是買了一套魔術玩具給孩子玩,以前流水帳的資料頂多就是記錄下來有這件事情,但現在我會進一步去思考孩子一開始玩的時候有沒有在哪些地方還可以找機會做其他更有趣的練習,或是在未來哪些場合有機會可以設計一個有趣的遊戲,這樣一來,這則筆記未來就有繼續補充、修改的機會,這個故事任務也會繼續發展下去。
這個小小的「賦予任務性」動作,則可以幫助我們將更多資料性的、流水帳經驗的筆記,轉變成有更多機會持續發展的筆記,於是這則筆記的寫作就不會只是停留在收集資料的複製貼上當下,而會在未來不斷的寫作累積,成為一則真正的故事筆記,擁有更多這樣的筆記在這本筆記書中,這也是幫自己的生活創造出更多真正的故事。
03. 寫作式的筆記:主題性
以前的筆記,我可能是發生什麼事情就寫一則記錄,於是可能很多類似的經驗最後是散落在多則筆記中。不過如果是一本書的話,通常一個知識主題、一個明確的論點、一個特定的方法,應該會有一篇固定的篇章來討論他。
這幾年來,我開始會更多的用「固定筆記」去發展「筆記的主題」。(延伸閱讀:維護一則長青筆記,而非不斷新增拋棄式筆記)
例如這可能是工作上處理合約流程發生過的各種事件,以前我可能就是從事件的角度去處理每一次的突發狀況,但現在我會設定好「合約流程」這樣的主題,有一則固定的筆記把目前最新、最正確的合約處理流程,以及發生過有參考價值的特殊經驗,逐步修改,寫進這則固定筆記當中,讓這則筆記成為一個長青筆記、永久筆記,以後需要這個工作問題解決,就只要回到這則有主題的固定筆記來找,就像書中有一個明確的章節可以參考一樣。
又像是我現在會更有意識的去追蹤、修改、補充一種主題筆記的新內容,簡單一點的版本可能像是我追蹤了好幾年的小孩畫畫練習主題,這一則主題筆記中有我持續累積的不同階段孩子的畫畫進步版本,這樣的主題筆記會帶來一個延伸的好處,那就是因為想要寫作更多新的內容,就會想要在生活中有更多這個主題的新嘗試,那就是一個筆記幫助生活的正向循環。
比較進階一點的版本,就像是我也修改了好幾年的孩子情緒練習筆記,在這則筆記中我有意識地反省自己與孩子溝通、合作的過程,每一次的寫作都會包含了前面所說的故事性(對於發生了什麼的詮釋與反省),以及任務性(未來可以怎麼發展的期盼),但是持續累積在這則主題筆記中。同樣的,這樣的筆記會幫助我慢慢的累積出一些更有幫助的做法與改變,當然生活中的這個主題也會帶來更好的結果。
04. 寫作式的筆記:目標化的目錄
雖然這幾年卡片盒筆記法的流行,我們可能覺得筆記的網絡狀連結很棒,當然,這樣的連結對於重組內容、激發思考、寫出文章等等是非常有幫助的。不過除了網絡狀的連結外,我還是覺得應該為自己的筆記系統建立一個「目錄式」的索引大綱。可能你會覺得,但很多事情都是彼此錯縱複雜關係的,怎麼會有一個目錄式的章節順序呢?
但我想表達的是,並非是這些筆記有目錄式的章節順序,而是我們要為「現在的自己」設計一個「現在需要的章節目錄」,簡單來說,那就是現階段的我想要重組出來的目標大綱。這個目錄式的大綱索引,是不是資料筆記本身的連結不重要,他更不會是固定的,我可能會常常重新調整目錄大綱的順序,但更重要的是這是我為現在的自己設計的大綱順序。
例如我有 500 多則跟孩子相關的筆記,我有一則索引筆記來連結、管理這 500 多則筆記,而非只是讓這 500 多則筆記隨意互相連結而已。這唯一一則目錄索引筆記怎麼安排那些連結呢?我會為自己與小孩的相處寫一個故事,在故事的情節中就會有一些我想要的起承轉合,例如我想特別關注孩子幼兒園階段的變化,那麼我就會設計一個幼兒園階段的目錄,排出在這個階段需要的各種任務、事件的前後因果關係、優先緩急順序。又例如我現階段如果想關注孩子的生活習慣管理,我就會針對生活習慣相關的筆記建立一個目錄索引,並排出這些事情的完成進度。(延伸參考:我如何在 Evernote 持續 4 年寫下與管理 500 篇孩子成長日記?)
資料本身是網絡狀互相連結的,筆記跟筆記之間當然有錯縱複雜的關係,每個人都可以寫出屬於自己完全不同的書,一個人也都可以根據自己不同的現況、不同的需求從這樣的筆記中轉化出不同的書,但是,「那本屬於現在的自己需要的書」還是要有一個現階段的大綱目錄,只是他可能處在一個不斷變動與修改的過程。
於是無論如何,當我們需要的時候,翻開這樣的筆記系統,除了可以搜尋需要的資料,或是看到網絡狀的資料庫,但也能看到對現在的我來說,最需要的幾個目標的目錄索引,幫助我快速確定自己的需求,並且在一個有結構的流程中,有目標意識的不斷累積更新內容。
小結:
從課堂中學員不經意的回饋:「把筆記寫成一本屬於我們自己的書」,讓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棒也很具體的想像,於是我回頭分析自己實際上有什麼樣的步驟,撰寫成這篇文章與大家分享:
- 故事性:透過寫作來詮釋屬於我自己的問題,而非總是複製剪貼。
- 任務性:在寫作中發想未來的情節,讓筆記變成一個可以繼續發展的起點。
- 主題性:找出事件背後共通的主題,用固定筆記去累積主題,也就是為自己的人生創造更多有價值的主題。
- 目標化目錄:筆記的關係可以網絡狀,但我還是可以為現在的我設計一個大綱,這其實也就是設計現在的工作流程、生活架構,也是在排出現在的我所認為的優先順序、前後進度。重要的是「為自己設計大綱」這個動作,才能讓筆記成為我自己專屬的書。
(歡迎社群分享。但全文轉載請來信詢問,禁止修改上述內文,禁止商業使用,並且必須註明來自電腦玩物原創作者 esor huang 異塵行者,及附上原文連結:把筆記寫成一本屬於你自己的書,寫作式筆記的四個步驟)
非常好的評論。 很高興讀到這個。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