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新增30則筆記?還是更新30則筆記?兩步驟建立穩定筆記系統
我通常不會因此就新增一則文件或郵件筆記,然後想辦法跟四個專案做連結(除非這份文件有必要保存原本的完整性)。我通常也不會複製成四份文件或四則筆記,放入四個不同專案去管理。我的實際做法比較常出現的是:「沒有新增任何筆記或文件,而是"更新、修改"原本就有的四則專案的管理筆記。」
這時候學員進一步的追問我,這樣老師是不是每天一直在更新舊有的筆記呢?我說,是的,後來我仔細算了一下,我每天平均會更新 30 則以上的舊有筆記內容。(那麼我每天新增幾則筆記呢?我算了一下自己 Evernote 有 14000 多則筆記,但已經使用了超過15年時間,所以每天我大概只有新增2~3則筆記而已。)
不是每天新增 30 則筆記,而是每天「更新」30 則舊有的筆記,我想這是多年來我運用自己的個人知識庫、專案任務筆記系統可以維持一個穩定、有效、容易使用的關鍵原因。
2023/12/24 更新:筆記,累積的效應,2024 開始撰寫我們的第一則 10 年筆記
2024/3/17 更新,高效率輸入與輸出的流程:個人知識管理的時間平衡心法,忙碌中我如何維持高效率輸入輸出
2024/3/8 新增「如何開始撰寫 10 年累積型筆記」的影片解說版本:
兩個小步驟,就能建立穩定、有效、容易使用的筆記系統:
傳統的寫筆記方法可能像每天寫日記,每天列待辦清單那樣,雖然似乎記下了所有事情、各種資料、腦中想法,但如果這些內容分散在一則一則不同筆記,我們沒有當下主動去建立有機的連結的話,最後我們往往要花更多時間整理這些雜亂的筆記。而當「同一個專案任務需要的內容」是分散在不同日期的日記與待辦清單筆記中,我們也很難有效的歸納出這個專案的輕重緩急執行結構。(延伸閱讀:為什麼我會避免在郵件、即時通,甚至待辦清單中直接完成工作?)
多年前我曾經在一門筆記課程中,回答了一位朋友的問題:「把筆記系統從日記模式,改成任務或主題模式。」那時候我記錄了一段自己與該位朋友的思考過程:
- 前幾天上一堂筆記課,有學員問到她在推進許多目標時,都會認真的把每天的想法記錄下來,但常常不知道如何分類管理。我看了她的筆記整理方法,發現她是用日期來分類。
- 就像每天寫日記,每天列待辦清單,雖然記下了所有事情與思考,但「相同專案、相關任務」反而是分散在不同日期的日記與待辦清單筆記中。
- 這樣雖然感覺當下做了記錄,最近幾天的事情可以搞定,但時間拉長,要完成長時間的專案就會開始混亂,之前的資料未來無法有效使用。
- 所以我建議她,要用專案、任務來建立筆記,當腦袋出現想法時不是隨手又建立一則今日筆記,而是應該集中補充到同一則任務筆記中,或是和相關任務筆記建立關連。
- 當我們要管理的是眼前事情時,日記模式的筆記系統不會有問題。
- 但當我們想要實現的是一個長期的目標時,或者同時要處理很多複雜專案時,日記型態的筆記系統問題就會很大,應該要轉換成專案任務整理原則的筆記系統。
- 這是我的核心整理原則,簡單卻有效。
我隨時都會筆記下自己學習到的新知識、思考問題時產生的新想法、執行事情時發現的新經驗,不過並非是用不斷新增筆記的方式去紀錄,而是不斷的去更新、修改舊有的筆記。
但是這要怎麼做到呢?我要怎麼知道自己現在這個新想法,是可以跟某個舊有的筆記串連在一起呢?說穿了其實不需要太複雜的步驟,只需要兩個小技巧:
- 我會問自己:現在要寫下來的內容,是要解決什麼問題?完成什麼任務?完善哪個知識主題?需要的。
- 我會「搜尋」一下跟前述問題有關的關鍵字,看看之前有沒有既有的筆記,這時候就可以把這個新內容寫進該則筆記(或者內容很多,就寫成另外一則筆記但建立連結)。
真的只要這麼簡單的步驟就可以,因為關鍵在於我們做筆記的時候,常常都是新增、收集的概念,所以很少有意識的去問自己「這個資料我想要怎麼使用」,並且更少主動地去「搜尋原本就有的東西」。所以真的不難,只要養成這兩個原本我們忽略而沒有去做的小動作即可。
而這樣不斷的把新內容跟舊有內容進行整合(更新原有筆記,或是連結舊有筆記),為什麼可以讓筆記系統變得穩定、有效、容易使用呢?
- 穩定:筆記系統不再是不斷新增東西,但卻愈來愈雜亂。而是不斷為「原本已經在做的事」補充材料,於是筆記系統反而愈來愈目標導向。
- 有效:筆記不再是整理各種新資料,而是在修改原本專案、任務並且讓他們變得更有價值、更好執行,於是筆記系統愈來愈真正幫助我們解決問題。
- 容易使用:更新舊有筆記,意思就是不用花很多時間整理新筆記,這樣一來,這個系統就不用花太多時間整理,也就變得更容易使用。
2023/11 最新文章分享:如何在繁忙中打造高執行力、長持久性的個人知識管理系統?
三個案例,解析我如何更新筆記而非新增:
工作上的大專案、小任務更新:
生活中的經驗更新:
學習筆記的想法更新:
- 這應該是比較好理解的,例如當我開了一場會議,會議當中有一些重點交辦,或是拿到一些有用的文件,這時候不是另外開一則會議紀錄的筆記,而是要利用前面說的兩個小步驟:
- 這是哪一個任務需要的交辦與文件?
- 搜尋該任務的關鍵字,找到該任務之前既有的筆記。
- 然後我就直接開啟該則任務筆記,把重點交辦或文件更新到筆記中適合的位置。例如這項交辦是該任務後期行政流程要注意的事項,就更新到筆記中原本拆解行政流程的位置中。(延伸閱讀:職場筆記、會議記錄、反省日記如何避免寫過就忘?)
- 利用這樣的更新(而非新增)的筆記法,工作上的專案、任務筆記中的架構就會愈來愈完善。在執行過程中出現的臨時細節、雜亂資料,都會變成是完善我們這個專案的輔助,而我們用一則簡單清楚的專案、任務筆記就能管理好他們。
- 我常常說一個口訣是:「資料本身是什麼屬性不重要,資料來自於哪裡也不一定那麼重要,最重要的是這個資料要幫助我們完成哪一個任務,以及在這個任務的哪一個步驟使用。」所以,這個資料一定要跟那個任務連結,並且最後就是放在那個需要的任務行動步驟後。
- 甚至在這樣的過程中,我不斷把新出現的碎片、想法,每一次都主動更新到他們要解決的專案、任務筆記中,也會幫助我就算一開始沒辦法規畫好這個專案,也會在這樣的過程中逐步調整好這個專案更有效的執行架構。
- 工作上有明確的專案、任務可能好理解,但生活中的累積與學習,有時候感覺就是每天隨機發生的,這時候又怎麼更新回既有的筆記呢?
- 這時候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例如我可能想要協助還在幼兒階段的孩子練習如何自己上廁所、如何自己整理上學用具與穿好衣服、如何自己整理好玩具等等,一開始,我可能也會分散寫成好幾則不同的筆記。
- 每次想要跟孩子一起練習什麼新習慣,就開始新增一則筆記,一開始有點像是一種生活日記。但是慢慢的,某一個時候我看著這些筆記,可能會意識到「這其實是在練習幫助小孩可以有獨立自主的習慣」,我發現這些不同的練習,背後可能有一個自己更想協助孩子解決的大問題。
- 於是在這一刻,我會把之前那些分散的新習慣筆記統整起來,或許合併成同一則,或是連結到一則管理筆記,於是現在我有了一則「讓孩子練習獨立自主習慣」的統整筆記,上面有過去筆記的內容或連結,而未來任何跟獨立自主有關的新習慣、新想法、新發現、新問題,都開始在這則統整筆記上優先更新。
- 「生活不一定是零散的雜事,可能只是我們沒有為自己的生活找到目標與任務。」或許還是可以從零散的日記筆記開始,但是心中要一直記得那兩個關鍵步驟:
- 背後要解決的真正問題是什麼?想在生活中創造價值的任務是什麼?
- 搜尋相關的筆記,做出連結或統整。
- 而當擁有一則「讓孩子練習獨立自主習慣」的統整筆記,和寫下各種習慣的分散日記之間的區隔在於幾點:
- 在各種生活瑣事中累積系統性的觀點、想法與方法,而不是一直在新增零散的瑣事。
- 讓生活中的突發想法有目標化的落腳處,要不然在零散筆記中的想法以後也用不到。
- 有了目標化的統整筆記,可以提醒我們有意識的去注意這個問題,有了問題意識,這時候,你才會發現生活中很多細節都跟我們解決問題有關,於是筆記又可以不斷更新。
- 可以延伸參考:如何設計有效的生活習慣,從數字思維到目標思維、我如何在 Evernote 持續 4 年寫下與管理 500 篇孩子成長日記?
- 我想自己有點幸運的是多年來一直持續的在部落格中寫作,這個沒有間斷的習慣,幫助我一開始在整理學習筆記時,就是以「輸出」為導向,也就是有了目標化的導向。
- 當我萌生某些想法、方法或可能可以試試看的技巧時,或是當我閱讀某些書籍看到重點、產生新的思考時,如果這些內容無法跟前面的工作、生活任務進行連結(例如一時之間不知道要運用在哪個工作上,或是要解決哪個生活問題),那麼起碼可以跟我要輸出的「文章」產生連結,我的文章通常是要解決某個問題、探討某種方法、研究某種工具,於是這些新發現的內容就可以更新到這些適合的文章主題的筆記中。(延伸參考:Evernote 數位書櫃整理法,如何打造讀書筆記的活用系統)
- 所以當我在書中、網路上看到一些零散的重點想法時,我並非總是新增一則筆記收集他們,而是我也會做前述的兩個步驟:
- 先問自己,這有沒有跟我最近在思考的某種主題、某種方法、某個問題相關?
- 搜尋關鍵字,找找看之前有沒有累積過相關筆記?
- 如果找到相關筆記,我會把這些新的想法更新到原本的那一則筆記中,讓原本某個問題思考的筆記愈來愈穩固,而非不斷新增新想法而讓筆記愈來愈零散。
- 有時候,也可能像生活任務那樣,一開始累積了兩三則不同情境問題的想法筆記(文章筆記),但後來發現他們背後其實是一個共通的問題,這時候就可以合併或連結在一起,從共通問題的角度重新思考結構,並繼續未來可能的更新與累積。
- 在這樣的過程中,往往一開始不是想得很清楚的內容,透過持續的更新,甚至跟其他筆記進行收斂統整,就產生了一篇自己滿意的文章題目,而背後也是一個自己清楚想過乃至於實踐過的方法系統。
- 延伸參考:[卡片盒筆記法-1] 建立相對無壓力、高產出寫作流程的 4 個步驟
兩個實踐過程可能遭遇到的問題與解決方式
現在,我分享了自己如何每天「更新」30則以上的筆記,而非「新增」30則筆記的觀點與方法。不過在實踐過程中,可能會遭遇到兩個小問題。
- 如果有時候很臨時、緊急,只能先新增一小段內容怎麼辦?
- 這時候我們要有意識的知道這隨手新增的一小段內容,只是暫時的筆記,他還是處在一個非常不穩固的狀態,以後會很難使用,甚至讓我們的專案、想法變得愈來愈雜亂。
- 但是因為當下只有時間隨手新增,所以我就設定一個「收集箱(暫存箱)」,專門用在收集這類筆記,也讓這類筆記有一個暫時的、專門的位置。
- 這時候,我只要每天(或每幾天)找一小段時間,回到這個「收集箱(暫存箱)」看看這些暫時筆記,想想要怎麼把他們更新到既有的專案、任務、生活、問題、想法筆記中。(然後暫存的筆記就可以刪除)
- 但可以的話,不要把暫存筆記當作習以為常的主要工作流程,大多筆記還是直接更新到既有的筆記中更好,暫存筆記只是以備不時之需。
- 延伸閱讀:一張便利貼、一個暫存箱就能改變工作效率
- 如果有時候新的內容,不知道可以放入什麼舊有筆記中怎麼辦?
- 這時候還是推薦試試看前面說的兩個步驟:
- 我會問自己:現在要寫下來的內容,是要解決什麼問題?完成什麼任務?完善哪個知識主題?需要的。
- 我會「搜尋」一下跟前述問題有關的關鍵字,看看之前有沒有既有的筆記,這時候就可以把這個新內容寫進該則筆記(或者內容很多,就寫成另外一則筆記但建立連結)。
- 很多時候不知道現在這個新內容跟既有的筆記有什麼關係,只是因為我們甚至連花個一分鐘思考一下「為什麼」都沒做而已。
- 更多時候找不到關聯,只是我們連動動手指花個幾秒先搜尋一下舊有筆記都沒做而已。
- 如果這樣做過,新的內容還是找不到著落處,那麼或許可以先放進前面說的暫存箱,醞釀幾天看看能不能刺激出哪些關聯。
小結:
- 不是新增30個資料筆記,而是更新30則原有的專案、任務、問題、想法筆記:
- 新增愈多零散資料,就有愈多碎片,最後反而無法有效產出。
- 透過每日持續的修改,原有的筆記才能漸漸產生系統性的執行結構、觀點想法。
- 擁有愈多持續更新的筆記,代表我在工作、生活、學習中有更多目標化的實踐與實驗。
-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當我們開始更多的「更新」既有的筆記時,就代表:
- 我更有意識的關注已經發生在我的生活、工作上的事情。(所以才能更新新內容到舊筆記中)
- 我經過思考才寫下筆記,因為要更新、連結、統整,表示內容一定經過思考才做得到。
- 我開始從目標的角度去解決問題,而不是從資料整理的角度以為能解決問題。
(歡迎社群分享。但全文轉載請來信詢問,禁止修改上述內文,禁止商業使用,並且必須註明來自電腦玩物原創作者 esor huang 異塵行者,及附上原文連結:每天新增30則筆記?還是更新30則筆記?兩步驟建立穩定筆記系統)
我自己在今年看過ESOR的文章後,
回覆刪除也試著改採用任務和專案為主軸的方式記錄筆記。
發現效率比之前好很多,真的很感謝。
只是在實踐的過程中,也有遇到一些困擾。
就是感覺工作上很多任務好像彼此都有關聯,
可是要歸納成一個專案,或是進行統合,卻又找不到合適的連結點。
導致有些資料擺一起感覺很混亂,分開放又覺得太零碎。
不知道這個問題,ESOR大有什麼好方法可以解決嗎?
這時候,我的建議是可以把「自己」當作那個大專案的流程,
刪除意思是例如:「我一日的工作流程是什麼」、「我需要處理的各種行政雜務有哪些,以及他們的輕重緩急」、「我工作上通常要解決的問題有哪些」
選擇其中一種,當作你的專案目錄筆記,把你認為好像有關聯或混亂的任務,都連結到這個專案目錄筆記,然後用自己的工作流程來分類、排序他們。
因為專案、任務再怎麼混亂,別忘了,要處理的還是「我」這個人,那麼我想要的處理流程是什麼呢?我判斷的優先順序是什麼呢?我想看到的工作流程是什麼呢?只要把這個結構理清即可。
請問站長,目前看了多篇跟筆記相關的整理文章,有幾個問題想要請教:
回覆刪除1.目前我從大一有寫日記的習慣,碎片化的紙本或是網路上的資料滿多的,請問你會怎麼斷捨離一些沒整理過的筆記?因為其實捨不得刪除或丟掉,但又不想花太多時間整理,請問有什麼文章可以參考?或是想整理的話,可以從什麼整理起?
2.目前整理筆記遇到的困難是我有些資料在雲端硬碟 ,有些用紙本,有些在Onenote,假設工作坊提供的資料在雲端,但提供的word檔在雲端google文件可以開啟撰寫,但一些內容省思可能在onenote或筆記本,光是想像要統整到某個專案/任務的筆記,就有點難,請問該如何改善?
3.請問如果是同一個任務,例如職涯探索或是創傷療癒,但時間點不同的話2018、2019或是每個月不同該如何整理?站長會怎麼在同一個任務內分類?因為我發現職涯探索有一個主軸是自己,但是參加的工作坊或是課程可能因為時間不同,資料散落在不同地方,要整理到同一個專案或任務很麻煩,該依照時間還是工作坊內容名稱分類?
我會用幾個方式處理:
刪除1. 捨不得丟掉的,就放入數位筆記的一個「封存區」,備而不用,也不需要刪除,但也不要跟處理中的任務筆記混在一起即可。最好不要整理,需要時做一次整理就好。
2. 可以把 Onenote 當作數位筆記中心,散落的雲端文件就把連結插入 Onenote 任務筆記,紙本可以拍照掃描到同一則任務筆記。
3. 這時候可以善用連結,例如有一則集中的「創傷療癒」筆記,像是專案目錄,其他不同時間點的筆記都連結過來,針對這個專案的核心想法與任務,統一在這則筆記中處理。於是這則筆記可以有專案的視野、思考的迭代與任務的流程。
瞭解,但目前筆記好多,請問站長有開工作坊嗎? 我想要長出自己的做筆記系統,但感覺卡住,如果有一些系列課程或是諮詢,我會想要參加。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