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打造更快樂的生產力技巧,跟你分享 5 道簡單可行的練習題
最近全部單元剛剛正式上架的「個人數位生產力」線上課程,因為有 31 個單元,超過 10 個小時的課程總時數,讓我可以盡情發揮,所以我在其中第四章節「啟動防彈原子習慣」中用了 6 個單元的份量,討論了習慣問題、動力問題、情緒問題,乃至於快樂與成就感等等問題。那麼,為什麼建立一個更快樂的生產力流程,是非常重要的呢?
經過了很多年的生產力研究,一開始我對各種數位工具的功能、理論的方法技巧很有興趣,但慢慢的注意到我們要在這中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工具確實能提升效率,但也會因為額外的功能或技巧導致時間不是花費在真正完成任務之上。
雖然我不認為時間管理、工作生產力是可以透過立定志向與下定決心來完成,但不可否認心態的調整確實很重要,一方面我們聚焦在實踐,但另一方面透過實踐來修正自己的心態。
而到了這幾年,我又意識到如果要讓自己的生產力工作流程是可以持之以恆的,減少半途而廢,不僅要能夠實踐,更要得到需要的滿足,那麼就需要解決情緒上的快樂、動力、成就感等等內在需求。
所以在迎接 2023 年的這篇文章中,讓我們試試看從「快樂的生產力技巧」的角度,來探究生產力的不同秘密。
也歡迎收聽我和趙胤丞老師在「高效人生商學院」 Podcast 節目中討論過跟「快樂」有關的生產力課題,更期待您的鼓勵與訂閱:
或者了解我之前寫過,談論情緒管理的相關文章:
01.練習把工作、生活變成成長目標,減少享樂適應
我反省自己多年前的工作流程,發現一個對快樂認知的誤區,那就是把「工作」與「快樂」當作兩件事情來處理。這個意思是,工作很麻煩,所以需要做一些其他快樂的事情來獲得撫慰。但是漸漸的,不只是工作上需要擔負責任、面對困難、解決問題,真正的生活、家庭、感情也都是一樣,如果把所有專案、任務都當作負擔,然後要另外找到快樂來源,往往發現可以用來尋找快樂的時間愈來愈少,而且愈來愈難快樂。甚至有時候,找到可以快樂的時間反而變成一種壓力。
後來我讀到「享樂適應」這個概念,更加深我的上述認知。「享樂適應」是說透過獲得某種東西來讓自己獲得快樂(例如得到某種獎賞、達到某個成績,還是說進行某些娛樂、逃到某些可麻痺自己的地方等等),這種「獲得」產生的加權效果會一直遞減,因為我們習慣了、適應了,於是開始變得沒有一開始那麼快樂,結果可能我們會誤會成還需要獲得更多享樂的時間與數量。
上面這些事情加在一起,就很容易陷入一種惡性循環:工作愈來愈忙碌,生活中也有一些問題與挫折需要解決,享樂的時間愈來愈少,工作、生活中完成事情獲得的快樂漸漸麻痺,但是又需要更多得到快樂的時間,夾在這樣的情況中變得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擺脫上述惡性循環的方式,或許不一定是給自己一個新的快樂刺激(例如放下工作,放一個長假),雖然這也可能不錯,但從上述的循環就會知道,享樂適應的麻痺最終還是會找上我。
可以試試看的是,透過把工作、生活變成「成長目標」,讓自己在工作、生活的專案任務中就能隨時找到快樂。
原來我們的想法是到底這件事情做起來快不快樂,這是把「快樂」的原因歸咎在是外部事情的獲得所給予的,可是這樣一來,再快樂的事情也有遇到挫折、問題的時候,所以大多數事情做起來最後都不是那麼快樂。
而「成長目標」的意思則是,在每一件事情中設計自己的成長、改變,讓自己成長、改變且不斷更新,就是獲得內在快樂最好的來源,而這樣一來,我們也可以在大多數的事情中都能感受到一點點快樂的動力。
例如我自己在工作上每年重覆要進行的專案中,每一次都會加入一點點新方法、新挑戰,其中有些新改變可能對這個專案有決定性的影響,有些則不一定(但失敗了也沒關係),但在這樣的執行過程中,工作專案就不會變成是完全無法獲得快樂的事情,因為在這個執行過程中,有屬於我自己會期待並想要嘗試的東西在裡面。
又例如在生活中的專案、任務,有些可能看起來像是例行工作,像是每天早上要打點小孩上幼兒園的事情,這時候如果從「成長目標」的角度來看,我就會一段時間更新一下上學前的小儀式:有一陣子是親子共讀、有一陣子是聊聊昨日生活、有一陣子是提早出門去散步等等。也可能在出門上學的瑣碎步驟中設計「成長目標」,這段時間調整看看起床步驟、下一階段練習孩子自己打點衣服、下一階段練習孩子自己整理書包、下一階段再看看起床步驟有沒有什麼可以調整的地方,或是可以加入什麼有趣的新步驟。
也就是嘗試在執行工作專案、生活例行任務的過程本身就能因為「成長目標」而獲得快樂、滿足與持續更新的成就感。
延伸閱讀:
02.練習正向擔心,先針對問題開始實驗
另外一個我自己以前也常犯的錯誤,就是把「快樂」歸結到我選擇了會讓自己快樂的工作或生活。但是事實上,真正快樂與幸福的感覺,往往主要不是取決於自己當下的專案或任務狀態,也就是不一定是我找到了天賦熱情所在的工作就一定會快樂,也不一定是我目前的工作很混亂困難就不會快樂,因為「快樂」更多的取決於我們自己面對專案任務的習慣與心態。
所以或許我們主動的擔心、面對一件事情可能遭遇的問題,而非只是找一件沒有問題所以我會快樂的目標(但任何目標一旦執行下去都不可能沒有出現問題),反而可以讓我們用更正向的態度,把那些擔心、問題變成我們在執行過程的挑戰,也就成為可以帶來快樂的成就感來源。
如果呼應前面的例子,我在執行一個工作專案之前,反而會盡量去挖掘潛在的問題,例如這個活動真的會有人來報名嗎?這個內容真的對目標受眾有用嗎?這個產品生產鋪貨的流程可能遇到什麼問題?「提前擔心」的去做問題分析,然後針對問題設計一些預防的解決方案,或者實驗的解決成果,反而這樣的過程,會變成「我能夠解決問題」的快樂感、成就感來源。
呼應前面的生活專案,我真的會刻意在生活流程中去找問題,或者說「主動的問問題」,小孩如果不想上學怎麼增加動力?準備上學衣物過程拖拖拉拉的話,可以在哪些步驟改進?然後主動為這些擔心的問題設計新的挑戰或階段成果,於是一件看似枯燥的日常生活流程,也會變成一個感覺愈做愈好、看到進步的目標。
真正的「快樂」,或許不是來自我們幸運地沒有遇到問題而完成工作,而是來自我們主動先面對問題並嘗試各種解決辦法,這個執行過程本身帶來的安心與樂趣。
03.練習屬於自己的快樂行為模式,開始寫覆盤修正筆記
最近也學到一個知識,快樂感受就跟指紋一樣,每個人都不一樣。別人做了什麼感覺很快樂,我們不一定做一樣的事情就會獲得快樂。
有些朋友可能在面對事情有安全感時會快樂,有些朋友則是看到事情有挑戰時會快樂,有些朋友可能看到事情不斷堅持會快樂,有些朋友可能看到事情不斷變化會快樂。
我們要意識到會讓自己快樂的行動模式、思維模式是什麼,然後呼應前面的做法:
我們可以重新設計我們面對事情的行動模式、思維模式,讓事情變成會讓自己感覺快樂的樣子。
但這取決於一個出發點,就是如何覺察到自己快樂的模式是什麼呢?
這邊我自己的方法就是寫「情緒筆記」,但不是單純的日記,而是在專案、任務筆記中我會持續筆記自己處理問題、執行流程的情緒狀態,並且從這些情緒中去發現自己需要解決的問題,嘗試讓自己舒服、快樂的解決問題方式。
例如我之前分享過的例子,在撰寫《防彈筆記法》新書文稿的過程中,什麼樣的寫作方式讓我很焦慮?這背後遇到的具體問題是什麼?我可以試試看什麼樣的解決方式,會讓自己寫得更舒服?這樣的覆盤筆記,一方面是讓這個專案任務更有生產力的完成,但另一方面是找到未來的自己可以學習、複製的適合自己的快樂行為模式。
像是我發現自己對先發展出自己有邏輯論述大綱會感覺到更快樂,於是我知道我未來在規畫寫作類的任務時,可能不是從收集資料開始,也不是從寫第一個字開始,而是可以從先規劃論點開始,這樣會讓自己對這個任務更喜歡、更有信心、更樂於執行,而生產力也相對提升。
更重要的是,你不一定跟我一樣,你也不需要跟其他人一樣,而是透過寫下情緒復盤的筆記,幫助我們找到適合自己的快樂行為模式。
04.練習把休息當作目標,設計身心健康習慣
但是快樂也不一定完全取決於心理狀態,時間管理也不是只有高效率的安排任務,如果當下我們的生理、身體、精力無法負荷,那麼再強大的心理狀態、再精密的時間安排也沒用。
在各種習慣中,養成足夠的、有效的休息習慣可能是最重要的。
我自己曾經經歷過一個「瘋狂」養成早起習慣的日子,所謂的瘋狂就是無論多晚睡覺,我都要求自己 5 點多就起床開始一天的任務。那時候在執行過程中,常常會有許多的焦慮,因為太早起而精神不好導致效率反而不高,因為效率不高導致工作的心情不好,因為情緒問題導致常常缺乏創意,或是陷入工作卡關的瓶頸。
不得不說,確實有一段過程裡,感覺到自己這樣「壓迫去擠出時間」,還真的多完成了一些工作,但這樣的過程並不是一個快樂、健康的生產力流程,在精神不好的情況下,心情往往也不會有真正的快樂滿足。
還好我也很快地發現了這樣的問題,所以現在有許多朋友問我怎麼養成早起習慣來完成更多目標時,我都會先問問,不如先設計一個睡得飽、精神好的生活習慣,來完成優質的目標更好。因為精神飽滿,更容易感受到快樂的心情。
於是現在我會寧願休息並放棄一些看似緊迫但也沒那麼重要的任務,寧願好好拖延任務也不要放棄自己需要補充生理精神的時間。
更重要的是這些休息、睡眠的時間我會「認真對待」,把他們看做重要的目標執行。
這個意思是有時候我們的休息、睡眠可能是跟各種娛樂、社交、社群、資訊等等混雜在一起的,也就是我們依然在一心多用的想要擠出很多時間做很多「享樂」的事情,但卻忽略了沒有充分的精神狀態,反而在更多時候很難感覺到真正的快樂。
05.練習建立自信,嘗試在長期目標中修正失敗
如果說,取決於獎賞、成就、功利的快樂會有「享樂適應」的問題,於是很多目標愈做愈不快樂,很多成功的快樂來得快但去得也快,那麼,有沒有什麼樣的練習,是可以建立更長期的快樂心態呢?
我會用「自信」來稱呼這樣的快樂生產力心態。
什麼是自信呢?一個目標就算規劃好,實際執行下去可能成功、可能失敗,可能沒遇到問題、可能遇到一大堆挫折,但所謂的「自信」是,當事情做得不錯時有自信還可以持續更新、做得更好,當事情不順利時有自信還可以改進解決、變通應對。
自信就是大多數時候我們對自己有一個這樣的認知:「我還可以透過某種方式來解決現在遇到的問題,然後讓自己或事情有所成長」,於是我們可以在一個長期目標、困難專案中不斷迭代,可能遭遇很多失敗,不是甘之如飴,而是可以保持修正更新。
當我們有這樣健康的自信時(不是那種覺得自己一定可以成功的過度自信),或許就能建立一個更長期、更穩定、更快樂的生產力流程。
而要獲得這樣的「自信」,其實就是透過不斷的重複時見前面四個練習題。
大家好,我是電腦玩物站長 Esor ,我在 2023 年推出的「個人數位生產力」線上課程中,第四大章節:「啟動防彈原子習慣」,就是特別從時間管理的情緒、快樂、自信等問題出發,透過具體案例、有邏輯步驟、練習問答,解析如何打造一套執行起來更有成就感,也讓自己更幸福的生產力系統。這是很多時間管理方法很少觸及的一塊,但卻是我們必須具體解決的問題,希望大家會喜歡。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參考:(目前正在早鳥階段,"限時限量"使用老讀者折扣碼 ESOR500 ,獲得最低折價優惠)
(歡迎社群分享。但全文轉載請來信詢問,禁止修改上述內文,禁止商業使用,並且必須註明來自電腦玩物原創作者 esor huang 異塵行者,及附上原文連結:2023 打造更快樂的生產力技巧,跟你分享 5 道簡單可行的練習題)
❤️️
回覆刪除感謝Esor老師的分享,非常實用。上面有幾個失敗例子確實是我嘗試而且失敗的,本來還覺得是自己太沒有意志力,但後來覺得應該從睡眠開始調整。目前正在努力中。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