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賴你的簡單工作流程,而不是複雜整理系統,我的實戰案例分享
我們需要建立的不是事後整理的工具系統,而是執行的工作流程。如果工作流程掌握了有效的步驟,那麼事後整理的時間可以降低到最少,自然的建立起自己需要的執行系統。如果要在工具、整理上花費太多時間,這個系統反而更容易陷入自我滿足的困境,卻不一定可以有效幫助自己完成目標。
我也曾經著迷在許多整理或排程的功能細節,最後卻發現往往對實際執行沒有什麼太大的影響,甚至很可能根本不會去使用,只是看起來厲害。例如刻意設計很多厲害的儀表板,或是架構看似很厲害的分類邏輯。於是我自己開始慢慢地去蕪存菁,把這些不會用到的整理去掉。
最後就發現,真正的關鍵其實在工作流程本身,最好的整理在工作流程當下就能完成,當這個工作流程不斷循環,就是一個有效的工作系統。(延伸閱讀:執行優先於整理,不要憑空設計系統:以我的防彈筆記法實踐為例)
多年的時間調整後,我的工作流程需要哪幾個關鍵步驟呢?在哪幾個步驟之間循環呢?下面為大家展開一個實際案例。
- 捕捉
- 連結
- 規劃
- 輸出
- 覆盤
2024/8/18 新增:高效就是成為「長期主義」執行者,我的三個關鍵思維與心法
2024/9/3 新增:為什麼我喜歡清單式的筆記法?說說他的優點與侷限
2024/10/5 更新:設定提醒還是遺漏、混亂?建立不過度依賴提醒的第二大腦工作流
2024/12/11 更新:少記筆記,減少整理,高效輸出:6 原則打造任務驅動型第二大腦
如何捕捉?
我的工作流程從捕捉各種當下出現的想法、交辦、資料開始。
但有一個關鍵的捕捉原則,就是捕捉到背後要處理的那一則任務筆記中。
例如我在製作《高效人生工作法圖解》新書的過程中,因為某些原因觸發了一個想法,想要在新書 QA 活動中邀請特別來賓,製作一些對談的效果,激發更多不同的內容分享。
我需要把這個想法捕捉下來,捕捉時我會問自己:
- 是為了完成哪一個任務?(完成《高效人生工作法圖解》新書)
- 在這個任務的哪一個執行步驟需要?(在製作 QA 活動時可以當作宣傳點,或是設計延伸活動)
這時候想法其實還很簡單,也不成熟,但需要捕捉下來,之後才有機會醞釀出更完整的任務。
於是,我打開《高效人生工作法圖解》新書的任務筆記,在原本製作 QA 活動的想法後,加上這個新想法。(延伸閱讀:別怕失去什麼,看到好像不錯、好像有用的資料,最好不要收集)
比起花時間規劃架構,我更在意當下記錄(捕捉)。
只要我把握上述的捕捉流程,這些想法、資料、交辦就會進入有用的任務筆記中,之後當我要執行任務時,打開這個任務筆記,就會想起之前需要的這個想法,或是在上面繼續補充更完整的細節。(延伸閱讀:我如何利用防彈筆記管理日常雜亂的溝通訊息?會不會很花時間?)
如何連結?
我在捕捉的第一時間,往往不會煩惱連結、分類等問題,工作流程上先把碎片捕捉到需要的任務筆記中,就算看起來有點醜,也已經是有用的第一步。
不過有時候,一個點子慢慢長大,變成可以是一個獨立的子任務,我才在需要時,把任務筆記中需要另外拆分出去獨立執行的部分,複製到一則新的子任務筆記,然後把子任務筆記連結回母任務筆記。
開始拆分出連結,就代表開始拆分出要獨立執行的任務,這時候我會做兩個步驟:
- 把母任務(專案)筆記中要拆分出的部分,複製貼上到新的子任務筆記。
- 如果之前有做過類似任務,把之前任務的結構、資料、行動複製到新的子任務筆記。
把原本邀請特別來賓的相關想法,複製到新的「重量級來賓直播」活動任務筆記中,然後把該任務筆記連結回原本的專案筆記。(延伸案例可參考:好筆記是修改而非規劃出來的,以如何區隔專案任務筆記為例)
如何規劃?
當原本的點子成為獨立任務,這時候也不只是拆分出子任務筆記連結。
我還會立刻去搜尋相關的舊任務經驗,把之前任務的結構複製到新任務筆記中,確保第一時間資料與行動相對完備,也確保我不用重新規劃,而是可以先借用之前類似任務完成的行動結構與資料。(延伸案例:收集資料與轉換任務的差別,建立一個學習工作流程,而非知識)
複製過去任務筆記結構後,我才一邊執行,一邊順手改成新的任務需要的新細節。
如何輸出?
有了獨立的任務筆記,接著就是專注執行,但一邊執行一邊繼續捕捉任務的碎片,有三種訊息值得捕捉到任務筆記中:
- 記錄行動流程
- 捕捉碎片資料
- 捕捉下一步行動
一邊執行任務, 一邊把執行的行動過程記錄下來。如果行動過程有產生一些資料,根據行動順序補充到任務筆記中。
如果想到接下來可以做些什麼會更好?或是被交辦需要做些什麼?都繼續捕捉到這則任務筆記中。
這樣一來,這則任務筆記就會變成這個任務最好的追蹤進度工具,可以隨時確認做到什麼步驟,回顧之前過程,確認下一步要做的行動,以及找到需要的資料。(延伸案例:解決規劃任務還是停滯不前的防彈筆記新策略:記錄驅動目標法則)
如何覆盤?
在上述的流程最後,任務完成了,這時候偷懶一點,就是單純留下這則任務筆記即可,因為之後要做類似任務,只要搜尋找到這則筆記,上面已經有很完整的行動流程、資料細節。(延伸閱讀:如何為筆記命名,建立搜尋規則?我的標題、分類、標籤命名法)
但如果我可以花幾分鐘的時間,對這則任務筆記進行覆盤,那麼往往之後會讓工作系統變得更順利。
我在工作流程的覆盤,大概只要幾個步驟,通常5分鐘內可以完成:
- 保留這個任務筆記原本的行動流程與資料(意思是什麼都不用做,只要不刪掉即可)。
- 加上幾個可以解決問題的改善行動(例如下次可以做什麼宣傳更好?活動可以如何安排更有效?)。
- 如果這個任務跟某個自己常常要做的目標,或是未來專案相關,確保這個任務筆記有繼續連結到該專案筆記。
最後這個步驟很重要,只要這個任務筆記有連結到以後需要的專案筆記中,就確保了這個工作流程進入了正向循環(延伸閱讀:建立索引筆記,管理好雜亂任務、高效學習知識的簡單關鍵筆記法),因為:
- 當我記得某個明確做過的任務,可以搜尋找回任務筆記。
- 當我不記得某個明確做過的任務,但知道自己要完成的專案目標,來到專案筆記,也會在連結中看到任務筆記。
這裡所謂的專案,不一定是排程的明確專案,也可以是某種類型的工作或長期目標,例如製作線上活動的目標,底下有所有線上活動任務筆記的連結,甚至做一些簡單的優先排序,就可以幫助自己以後快速參考這些好的任務經驗。
上述的工作流程不複雜,就融合在我日常執行工作的過程中,但只要我能掌握這個工作流程,其實一個有效的工作系統就建立起來了,而這對我來說是更好的整理系統,不浪費整理的時間,卻能確保我掌握下一步行動與資料。(延伸閱讀:寫筆記的時機:什麼時候要收集、記錄、規劃或覆盤?我的經驗談)
- 捕捉
- 每一個出現行動、資料、想法的當下,捕捉到任務筆記。
- 連結
- 任務與資料變大,需要拆分時,拆成獨立任務筆記,連結回母任務筆記(專案筆記)。
- 規劃
- 把之前類似的任務結構,複製到新任務筆記中,減少重新規劃行動與整理資料的時間,確保之前的工作經驗流程不會重複出錯。
- 輸出
- 執行新任務過程,繼續捕捉新的行動、資料、想法。
- 覆盤
- 最後留下新任務筆記,連結回相關的專案筆記,建立一個之後反覆利用的正向循環。
如果在這個系統中,想要解決提醒的問題,則可以參考我的最近這篇文章:「防彈筆記法中如何做好任務筆記的行動提醒?我的主動式提醒方法」。
大家好,我是電腦玩物站長 Esor ,歡迎參考我的系列課程與書籍:
- 2024/6 最新著作上市,歡迎支持:《高效人生工作法圖解》
我的電子郵件是 esorhjy@gmail.com ,如果你有任何關於筆記術、時間管理、提升工作效率的問題,歡迎寫信跟我討論。
(歡迎社群分享。但全文轉載請來信詢問,禁止修改上述內文,禁止商業使用,並且必須註明來自電腦玩物原創作者 esor huang 異塵行者,及附上原文連結:依賴你的簡單工作流程,而不是複雜整理系統,我的實戰案例分享)
留言
張貼留言
為了避免垃圾廣告留言過多,開始測試「留言管理」機制,讓我可以更容易回應讀者留言,並更簡單過濾掉廣告,但只要不是廣告留言都會通過審核。